1月20日晚上,麗水市缙雲縣壺鎮鎮湖川村的“村晚”如約而至,除了演婺劇、唱紅歌、跳禅舞等保留節目外,還穿插了爵士舞、架子鼓、漢服秀等時髦元素,原本“土味”村晚也變得“高大上”起來了。
近年來,鄉村春晚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标識,承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鄉村春晚已成為農村迎春的“新年俗”,成為過年過節的序章。在很多人心中,“村晚”開場就意味着春節的正式開始,鍋碗瓢盆就是道具,文化禮堂就是舞台,鑼鼓聲聲中展現不一樣的自己。
缙雲縣五雲街道官店村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有“做戲”的年俗,村民們“卸妝能種地,上台能演戲”,村裡娃娃樂隊多次登上央視,屢獲金獎,成為一張亮麗的金名片。2016年,官店“村晚”成為全國4個首批“村晚”全球網絡直播點之一。
新建鎮丹址村專門建設村級婺劇博物館,婺劇的曆史文化、道具、戲裝、樂器被一一挂到牆上,列在櫃裡,村裡的婺劇團有260多人。每逢春節,這些“玩意兒”便被搬上舞台,演繹出美輪美奂的傳統戲曲大餐。平日裡囿于辦公桌的白領,圍在竈台的主婦、埋頭書本的學生在此刻抛卻日常角色,有了一個新身份——演員。
除此之外,鄉賢逐漸成為承辦鄉村春晚的主力軍。大源鎮成立鄉賢聯誼會衆籌辦“村晚”,唱響“紅色贊歌”;新建鎮鄉賢捐資出力,排演了大型情景劇《耕讀新建》;東渡鎮鄉賢讓村晚遍地開花……
缙雲縣鄉村春晚曆史悠久,2013年,該縣正式提出打造“鄉村春晚”文化品牌。在文化禮堂文藝骨幹的基礎上,廣泛吸收文化能人,指導建立鄉村文化志願者隊伍82支3000餘人,培育農民“村晚”導演181名、“村晚”明星1728名、燈光師150名、音響師163名。
有了人才還需要有施展才藝的地方,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直接促進“村晚”繁榮。6年來,缙雲縣财政投入1700餘萬資金,撬動社會投資近4000萬元,建成禮堂124個。舞台、禮堂、排練廳這些文化禮堂設施成為“村晚”标配“三件套”,每個禮堂都能排節目、演大戲,為農民群衆提供用“舞”之地。
“村晚”的活動主體是農民群衆。在舉辦“村晚”的過程中,缙雲縣注重思想引導,堅持對文化禮堂“村晚”節目的導向、内容、形式進行引領、把關和指導,并把對文化禮堂“送文化”情況納入年終考核,促進部門單位“注意力”下沉,“服務力”提升。
此外還建立了文明單位與農村結對共建制度,152個文明單位通過每年4次的文化走親,積累一批小品、相聲、現代舞等節目資源,通過“村晚”的平台送進農村,為鄉村文化建設輸送了大量資源。
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鄉村春晚規模進一步擴大,逐漸成為缙雲鄉村振興文化金名片。去年春節,該縣一共舉辦了182場“村晚”,行政村覆蓋率達72%,8000餘群衆演員登上舞台,現場參與群衆達32萬。今年春節期間預計将有177場“村晚”登場。缙雲的“鄉村春晚現象”受到中央級、省級媒體的廣泛關注。2017年,全國“村晚”啟動儀式設在缙雲仙都舉辦,缙雲“村晚”如今已唱響麗水,走出浙江,走向全國。(通訊員邱一文、張馨月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陸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