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鳳翅山,滔滔黃河水,宜川淳樸的民風、厚重的文化、悠久的曆史以及獨特的地理風貌孕育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獨居魅力的宜川民俗文化。今朝綻華彩,借全域旅遊縣創建之機,民俗文化與旅遊業逐漸融合,煥發新的生命力,蓬勃發展。
宜川過大年,熱鬧在元宵。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五,宜川民俗文化荟萃,争相綻放,與數萬民衆歡聚一堂。遙望宜川小城,大街小巷彩旗飄,鑼鼓争鳴震雲霄。民俗展演隊伍與數萬民衆融合一起,推小車、扭秧歌、踩高跷、舞龍舞獅,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美其服、樂其俗,熱鬧場面蜿蜒數千米擺長龍。其震撼場面、其熱鬧程度、其華美的畫面,無與倫比,撼人心魄,把2017年“吉祥宜川過大年,喜慶吉祥鬧新春”活動推向高潮。
下面是民俗文化展示,請大家一一欣賞。
推小車,娶媳婦。
丹州小車秧歌隊--由76人組成,其中男演員20人,女演員56人,平均年齡55歲,70歲以上的老人8人,60歲以上的老人18人,活動期間表演20多場,場場賣力表演、深受觀衆喜愛,傳承“孝道”文化,其奉獻精神難能可貴。"晉南小車"是宜川縣傳統民間藝術之一,有着悠久的曆史,較典型地體現了宜川地方文化與晉南文化的交融性。它與陝北的跑旱船似曾相識,但又特色各異。丹州小車秧歌隊在傳統“晉南小車”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道具裝飾華麗,人物扮相俊美,音樂和舞蹈融合得天衣無縫,整個表演韻律流暢,輕盈妙曼。
七十多歲老人開“丹州小車”
湧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
郭下行政村壺口鬥鼓藝術傳承表演隊--壺口鬥鼓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我縣的一張文化名片,近年來在各項賽事活動中曾屢獲殊榮。郭下行政村是我縣著名的蘋果專業村和文化名村,曆史悠久,文化沉積厚重,是丹州古城遺址所在地,群衆性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一直傳承不息。郭下村鬥鼓表演隊由80人組成,他們對壺口鬥鼓又有創新,增添了一半女鼓手和女镲手,漢子們粗礦豪放,婆姨們英姿飒爽,整個隊伍氣勢宏偉,铿锵威武。
人逢喜事扭秧歌,喜聞樂見鬧紅火。
南街行政村秧歌--南街社區秧歌隊由100人組成,男女各半。他們在傳統陝北秧歌的基礎上也有創新,編排新穎,調度得當,歡歌勁舞,神采飛揚。丹州街道辦黨灣社區位于縣城南關。社區分為三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368戶,878人黨員36人,其中女黨員5人,文化程度以初、高中為主,是一個具有活力、團結的黨支部。全村村民主要居住鳳鳴苑、丹鳳苑小區及南關綜合市場。
舞動民族複興彩虹,敲響文化傳承鼓點。
宜川縣第一小學少兒胸鼓--第一小學胸鼓表演隊由180名學生組成,韻律花哨的節奏,剛勁清脆的鼓點,充分展示了一小學子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宜川縣第一小學自2016年8月建校以來,以“禾·泛”文化為引領,以“美麗校園夢、和諧校園夢、質量提升夢、特色彰顯夢”四大夢想為辦學追求,在抓好常規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第一小學義不容辭地擔起了文化傳承功能。學校将深谙傳統文化“本土藝人”引進校園,讓宜川胸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讓學生從小就了解胸鼓、學習傳承胸鼓藝術,接受胸鼓藝術的熏陶,以胸鼓教學為載體,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傳承和發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
趙憲書高跷舞龍舞獅--舞龍、舞獅、高跷是我縣傳統民間藝術中以技巧難度較大著稱的三種藝術形式。2013年,趙繼平把秧歌高跷、舞龍舞獅組合一起編排,為傳承傳統非遺,豐富群衆精神文化生活做出努力。舞龍舞獅高跷隊由60人組成。其中男演員40人,女演員10人,樂隊10人。演出内容有高跷過天橋,撲蝴蝶,跳桌子,上扁擔,架人山,龍旋風,浪裡拜龍,二龍戲珠,龍擡頭,立獅旋轉,滾獅,鬥獅等。
黨灣行政村秧歌--丹州街道辦黨灣行政村秧歌隊由100人組成,演員最大年齡60歲,最小18歲,平均年齡45周歲。黨灣行政村秧歌隊成立于2014年,兩年多來,他們以宣傳黨的富民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宗旨,經常活躍在縣城石溝坪廣場,新車站廣場等公共場所,同時積極參加縣上組織的文藝活動和各類秧歌比賽,并屢獲好評。
高柏新村折子鼓--折子鼓是陝北民間傳統鼓舞藝術中獨具特色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流傳于我縣黃河沿岸壺口一帶。折子鼓在宜川“秧歌鼓、三條鍵”的基礎上形成,集鼓、镲、鑼打擊樂為一體,具有動作簡捷、節奏明快、鼓譜花哨等特點,深受廣大群衆喜愛。高柏新村折子鼓表演隊由86人組成,折子鼓大如山,側敲如細雨,中敲如打雷,鼓、鑼、镲聲巧妙結合,能奏出天籁之音。
宜川縣蒲劇團胸鼓--宜川有“胸鼓之鄉”之稱,宜川胸鼓”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著名的“陝北三鼓”之一。胸鼓表演以它矯健剛勁,潇灑爽朗,節奏明快,清脆奔放的風格而獨樹一幟。宜川縣蒲劇團胸鼓隊由80人胸鼓方隊和一個10人樂隊組成,表演氣勢磅礴,絢麗多彩,給人以向往與追求、鼓舞與上進的獨特感受,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