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 Barbarossa steigt, hält die Welt den Atem an“
“當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全世界都将屏住呼吸” - 阿道夫·希特勒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蘇軍在經過夏秋兩季數次潰敗後,于12月發動反攻,成功将德軍自莫斯科外圍擊退,解除其對首都的威脅,獲得了蘇德戰争以來的重大勝利。
在1942年春天,德軍将戰線穩固在大約由北面的列甯格勒至南面的頓河畔羅斯托夫之間。基于奪取蘇聯油田的戰略,希特勒調派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與各線部分兵力穿越蘇聯南部草原、全速向高加索進攻,這場夏季攻勢代号為藍色行動(Fall Blau),6月28日,南方集團軍群大舉進攻,一日内推進48公裡。至在7月6日攻占沃羅涅日西部,7月26日抵達頓河并開始強渡。德軍接下來的目标,便是斯大林格勒,這裡後來爆發的大血戰成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首次大規模戰敗,也使得德軍在東線的戰略主導權易手至蘇軍手中。從世界範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轉折點的事件。
本文就以蘇德兩軍戰時記者拍攝的圖片結合今日原景,訴說斯大林格勒血肉磨盤的曆史
飽經戰火的斯大林格勒最初的名字叫察裡津。其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晚期,當時在伏爾加河和察裡察河的彙合處附近修建了一座堡壘,以保衛國家動蕩的南部邊境。随着人流的湧入,一個小的貿易中心很快就形成了,這成為了小鎮的核心。19世紀,這裡成為重要的河港和商業中心,人口從1807年的3000人迅速增長到1900年的84000人。1862年修建了第一條通往該鎮的鐵路,1875年又開辦了第一家鋼鐵廠。
1857年的察裡津市徽
1908年的察裡津地圖
在俄羅斯内戰期間,這座城市被反革命的白軍包圍。約瑟夫·斯大林領導下的蘇維埃守軍擊退了白軍三次進攻,但沒有阻止白軍在1919年6月最終占領了這座城市。1920年1月,斯大林領導了一場精彩的反攻,赢得了革命的關鍵性勝利。為了紀念他在保衛戰中所起的作用,這座城市于1925年改名為斯大林格勒。在斯大林的統治下,這座城市成為了重工業中心,它的新工廠向蘇聯各地出口拖拉機、槍支、紡織品、木材和化學品。到1939年,這座擁有50萬居民的城市沿着伏爾加河西岸延伸了25公裡。當時這座現代大都市的代表性地标是市中心的陣亡英雄廣場。
“Mit der 6. Armee können wir den Himmel erreichen“
- “有了第6集團軍,我們可以打到天堂” - 阿道夫·希特勒
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德軍渡過渡河為開端。8月21日日出前,德軍第6集團軍第51軍在斯大林格勒西北約60公裡處的頓河河段發起了兩次兩栖攻擊。左翼的第76步兵師和右翼的第295步兵師分别在在阿基莫夫斯基(Akimovskiy)和盧琴斯基(Lutchenskiy)附近建立了橋頭堡。工兵們立即開始在這兩個地點建造浮橋,
德軍的意圖是将第14裝甲軍的三個師:第16裝甲師、第3和第60摩托化步兵師全部渡河,最終殺進斯大林格勒。盧岑斯基的浮橋在21日下午完工,阿基莫夫斯基的則在次日早上建好。圖為8月23日,德軍第3摩托化步兵師的坦克部隊:第103裝甲營正在盧琴斯基渡河。
德軍過河和建橋的地點通常在本部的報告和戰地日記(Kriegstagebuch)中有詳細的記錄,這使得後人考證這些地點相對容易,特别是當有獨特形狀的山脊排列在河上時,圖為琴科斯基附近東岸的景色。
頓河和斯大林格勒之間的戰場。這張德軍情報地圖顯示了8月3日蘇軍的防禦情況。
8月下旬,來自德國空軍第8戰地宣傳連的攝影師舒勒(Schüller)拍下這張拖鬥摩托車的照片。地點位于頓河西岸,德軍稱之為“頓河高地大街”(Donhöhenstrasse)。右邊的标志指向橫跨頓河的三座橋。最北端的渡口在阿卡托夫,那裡通向于8月15-16日被德軍第384步兵師占領的一個橋頭堡,這裡幾乎沒有發揮什麼用處,主要是為了拱衛兩個更南面橋頭堡的安全。所有在頓河東岸作戰的第14裝甲軍的交通路線和補給物資,都是通過阿基莫夫斯基和盧琴斯基的浮橋。
這是當年“頓河高地大街”遺址,往北一直通向盧琴斯基
8月23日上午,第14裝甲軍的先頭單位:第16裝甲師從頓河橋頭堡開始進攻。德軍裝甲部隊沖破了蘇軍的堅固防禦,之後在幾乎沒有任何抵抗的情況下向前推進,到下午早些時候已經逼近斯大林格勒。蘇軍在斯帕塔諾夫卡、裡諾克和拉塔辛卡北部郊區附近部署了37門由女炮兵操作的反坦克炮,試圖擋住進攻,但在近距離戰鬥中被德軍坦克部隊和裝甲擲彈兵粉碎。到18時35分,第16裝甲師的先頭部隊到達了城市北部的伏爾加河岸。在這裡,一輛隸屬第16摩托車營的SdKfz 232重裝甲車車長正從高地上俯瞰河對岸。
位于伏爾加河西岸靠近拉塔辛卡的同一地點。
兩天後,8月25日,向西75公裡處,第24裝甲軍的第71步兵師對卡拉奇鎮附近的頓河河段發起了另一次攻擊。中午的時候,德軍已經建立了一個大橋頭堡,工兵們冒着蘇軍的迫擊炮火在傍晚架起了一座浮橋,從而為第6集團軍開辟了攻打斯大林格勒的第二條戰線。此圖片攝于頓河西岸。
當年架設浮橋的地點,卡拉奇以北5公裡的别列佐夫斯基村。
與此同時,早在7月底已經在更下遊河段渡河的第4裝甲集團軍的第48裝甲軍,正從西南方向靠攏,與第6集團軍的右翼會合。其先鋒單位第14和第24裝甲師占據着俯瞰斯大林格勒南部的陣地。圖中為第24裝甲師的機槍陣地,部署在俯瞰米尼納南部山坡郊區的一塊小高地上,德軍把這裡叫做“石灰岩山”(Kalkberge)。這張照片拍攝于9月4日,高地在前線上形成了一個小突出部,從三個方向受到了敵人的火力攻擊。
一輛第670反坦克營第3連的黃鼠狼三式自行反坦克炮正在爬上石灰岩山,占據射擊位置,邊上的建築是一家皮革廠。第670反坦克營内有兩個連裝備“黃鼠狼”,每連6輛,一個連裝備一号B型4.7厘米口徑反坦克殲擊車(4.7cm Panzerjäger I Ausf. B),配屬給第24裝甲師。在9月3日-14日短短兩周内,該營宣稱擊毀了32輛蘇軍坦克,其中22輛T-34,兩輛KV-1,三輛T-60,兩輛T-70和二兩輛T-28,擊傷一輛KV-1。遠處可以看到斯大林格勒郊區。
戰後伏爾加格勒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埃爾尚卡河的山谷和當年石灰岩山的斜坡上已經都是新屋林立。
這是1942年9月,德意志帝國測繪辦公室(Reichsamt für Landesaufnahme)在德國空軍航拍照片的基礎上繪制的斯大林格勒城區平面圖,标志了數字的幾個地點即是日後巷戰争奪最激烈的地方:
捷爾任斯基拖拉機廠街壘兵工廠紅色十月工廠“活頁夾”街區(Block Schnellhefter)鐵路環線(德軍又稱“網球拍”)拉祖爾化工廠馬馬耶夫崗(102高地)中央車站陣亡英雄廣場察裡津河火車南站谷倉 Die Russen,am Ende ihrer Kraft“
-”俄國人的力量已經消耗到了盡頭“ - 阿道夫·希特勒 1942年9月12日
9月12日,希特勒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下達了總攻的命令,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的全面進攻于次日開始:第4裝甲集團軍第48裝甲軍和第6集團軍第51軍分别對城市南部和中部區域展開攻勢。
為了清晰的描述戰鬥,将從南向北記錄:首先是第24裝甲師,該部沖擊的是察裡津河南邊的城區。在第94步兵師發動了首次進攻後,第24裝甲師在9月15日淩晨3點跟進進攻。該師在戰鬥中被分為兩個戰鬥群:
埃德爾斯海姆戰鬥群(Gruppe Edelsheim),由第26裝甲擲彈兵團團長馬克西姆連·馮·埃德爾斯海姆上校(Maximilian von Edelsheim)指揮,向市區發起猛攻,占領火車南站。
黑勒曼戰鬥群(Gruppe Hellermann),由 第21裝甲擲彈兵團團長福爾拉特·馮·黑勒曼中校(Vollrath von Hellermann)指揮,将全力确保東邊和北邊的陣地。
該圖是埃德爾斯海姆戰鬥群下屬第24裝甲團的坦克在沃羅波沃諾-斯大林格勒鐵路(這是與第南邊94步兵師的邊界線)左轉後,繼續向東進入市區。由第694裝甲宣傳連的戰地記者蓋勒拍攝。
圖片位置今景
“Panzergranate Laden!” (裝填穿甲彈!)
Jawohl! (遵命)
馬克西姆連·馮·埃德爾斯海姆
福爾拉特·馮·黑勒曼
在到達斯大林格勒的第一棟房子後,蘭肯裝甲營(Panzer-Abteilung Lancken)的坦克停下來等待第26裝甲擲彈兵團第1營的擲彈兵肅清居民區裡的街道,該營指揮官是第24裝甲團第3營營長迪特裡希·馮·蘭肯少校(Dietrich von der Lancken),他當時負責對全團的坦克進行戰術指揮。背景中的小山上是鄰近第94步兵師的目标:米尼納郊區。
在今天的海軍艦隊街(Morflotskaya)上的同一地點,向南望向米尼納。
在裝甲擲彈兵完成肅清後,裝甲部隊又加入了他們的行列,繼續前進。圖中這些坦克隸屬于格特-阿克塞爾·魏德曼中尉(Gert-Axel Weidemann)指揮的第第24裝甲團第5連。
今日在圖片同一地點,沃羅希洛夫區的白陶牆街(Beloglinskaya)向西望去。當年斯大林格勒這一地區的木結構房屋已所剩無幾,它們大多在随後的戰鬥中被摧毀,或在戰後被磚房所取代。
當埃德爾斯海姆戰鬥群在16:00左右到達南部火車站時,他們經過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築:谷倉。其本位于鄰近的第94步兵師的地段。但他們在路上被阻止了,離這裡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在意識到谷倉的戰術重要性後,埃德爾斯海姆派了一支小部隊越過兩師的邊界,控制了這座空無一人的建築。該圖由戰地記者蒂德拍攝。
今日原景,位于火車南站附近
但是,德軍對這裡的占領很短暫,蘇軍第10步兵旅的27名士兵,在波利亞科夫上尉的帶領下與午後發起反擊,奪回了這裡。蘇軍在16日早上消滅了守在二樓的最後一名德軍。沒過多久,第94步兵師第267步兵團終于抵達,德軍立即發動進攻,希望奪回糧倉塔樓。然而每次突擊都損失慘重。第274步兵團在17日接手繼續攻打,但同樣沒有取得什麼進展,因此德軍決定用大炮和斯圖卡俯沖轟炸機對這座建築進行打擊,擊潰蘇軍。榴彈炮、8.8厘米高的高射炮(來自第602高炮營)和重型迫擊炮被拖到這裡,開始不間斷地轟擊糧倉。圖中為德軍第194炮兵團的一門18式10.5厘米口徑輕榴彈炮(l.F.H.18)開炮瞬間。
盡管面臨德軍的狂轟濫炸,被困在糧倉内的蘇聯守軍(含近衛步兵第35師和内務人民委員部第10師殘部,另外9月16/17日夜海軍步兵第92旅的海軍部隊也乘渡船過河趕來支援)頑強的又守了整整四天,期間打退了多次德軍由坦克和火焰噴射器聯合的突擊。直到9月21日晚,德軍第274步兵團從西北方向發起突然襲擊,才沖進了這座建築,蘇聯守軍的幸存者們突圍而出。29日,第29摩托化步兵師控制了這座建築周圍警戒線的南半部,俘虜了蘇軍104人,但仍有若幹蘇軍小部隊設法渡過了河。到了午夜,糧倉終于落入德軍手中。
該糧倉建于1940年,由鋼筋混凝土建成,長90米,寬50米,高35米,在曆時5個月的戰鬥中完好無損。它的地基、混凝土柱子和密密麻麻全是彈孔的牆體在戰後得到了修複,現在仍被用來儲存糧食。
這張是斯大林格勒最著名的照片之一,由戰地記者蓋勒攝于火車南站以西不遠的地方,兩名明顯是老兵的士官手持沖鋒槍躲在彈坑中隐蔽,像是在前線激戰。德國的宣傳機構充分利用了這張圖片,刊登在德國國内衆多出版物上。
然而,蓋勒和他的戰友海因裡奇·紹特爾少尉(Heinrich Sautter)拍攝的這組看似真實戰鬥場面的圖片,其實是擺拍的。戰地記者小組遇到了埃德爾斯海姆戰鬥群一隊正把蘇軍戰俘押到後方的裝甲擲彈兵,于是請求他們卧到路中央的一個大彈坑裡,擺一個戰鬥的姿勢,後者欣然接受。
在這張由紹特爾拍攝的照片裡,蓋勒出現在前景中,時間就在那張著名的照片拍攝前後。該圖遠沒有前一張那麼戲劇化:前方的道路是空的。紹特爾自己站在彈坑外面,證明這裡沒有任何敵人火力的危險。
照片當年的拍攝地點為車站街(Vokzalnaya),即今日的民兵布漢采夫路(Militionera Bukhantseva)。電車鐵軌早已修好了。但原來的建築物已換了面貌。
當德軍向城南推進時,他們遭遇了許多蘇軍坦克,為了阻止敵人的進攻這些坦克匆忙地投入了戰鬥。圖中這輛T-34/76在喀山斯卡雅教堂(Kazanskaya)附近被擊毀,該教堂位于火車南站西北方向幾個街區處。
9月13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時,蘇軍第62集團軍共有105輛坦克(78輛T-34、17 輛KV-1和10輛T-70),部署在察裡津河以南城區内的是坦克第26旅(18輛T-34)和坦克第133旅(17輛KV-1),圖中這輛很有可能就是第26旅的。在中心區的是坦克第6旅和近衛坦克第6旅的37輛坦克,而在北面紅十月工廠附近的是坦克第27和第189旅的33輛坦克。然而其中許多無法行走,隻能作為固定的射擊點。
在戰争之前,這裡被稱為文藝複興廣場(Vozrozhdeniya),現在叫做庫茲涅茨街(Kuznetskaya)。
戰地記者海尼拍下了第24裝甲師一個機槍連的士兵們正沿着車站路上的雙軌電車線西側向南前進。支離破碎的路面是德軍攻城時大規模空襲和火炮留下的印記。
原址今日所在地,車站路與新烏津路(Novouznenskaya)的交叉路口
就在鐵路的另一邊的社會主義街(Socialisticheskaya)和街壘街(Barrikadnaya)的交叉口,德軍架設了一門8.8厘米口徑高射炮,炮口指向北面,以抵禦蘇軍可能來自那邊的裝甲反擊。街壘街是第94步兵師負責肅清的區域,該師正朝東面向伏爾加河進發。
圖中的紅色建築是消防站,在随後的戰鬥和戰後重建中幸存了下來。
接下來的幾天裡,第24裝甲師緩慢地向北推進,最後直到察裡津河河谷,拿下了整個城市的南部。該圖為9月17日埃德爾斯海姆戰鬥群的一個機槍小組正向北面的河岸行軍。遠處是市中心。滾滾的濃煙正從城北的捷爾任斯基拖拉機廠冒出。
這裡現在是達戈拉區一座山上的廢棄墓地,市區就在東北方向。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