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母嬰
/
一到三歲如何開發大腦
一到三歲如何開發大腦
更新时间:2024-11-11 16:06:02

  你認識周玮嗎?《最強大腦》裡面的一期嘉賓,中度腦殘患者,在那個舞台上他的出現剛開始我覺得這是不是導演弄錯了,一個腦殘患者上那樣的舞台,不應該是他的弱項嗎?當看到他用了短短一分鐘算出了16位數字開14次方的時候,我被震驚了,原來每個人不管他有健全身軀還是身體上有缺陷,隻要他有意識,通過努力,他的人生終會綻放美麗的光彩!

  吉姆·奎克一位美國知名的記憶訓練專家,也是矽谷“鋼鐵俠”馬斯克、漫威之父斯坦·李、脫口秀女王奧普拉等大佬的大腦教練。誰曾想他小時候因為頭部受過重創,集中注意力和記憶力都受到了影響,學習受到障礙,還被老師指出“這個孩子的腦子壞掉了”。因為被老師貼上了标簽,以至于他的學生生涯都過得很艱難。

  在他上大學期間,他想終于脫離了人生的标簽,可以努力一把,結果效果卻微乎其微,在他準備退學的時候,同學邀請他去見他的父親。在他父親的鼓勵下,吉姆重拾了信心,他克服他心中的恐懼,開始發奮讀書,結果因為體力不支,暈倒在地,頭部再次受傷。

  一到三歲如何開發大腦(壞掉大腦的小孩)(1)

  在住院期間,他在思考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的時候,愛因斯坦的名言“解決問題的意識層次必須高于提出問題的意識層次”,讓他突然意識,自己的克服困難的方法是加倍努力,但有沒有更好的學習方法呢?

  當他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他的目标更加明确,他沉浸其中,通過他不懈的努力,他的注意力、專注力和記憶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他的學習效果達到了,也轉變了他的思維模式,讓他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他急于分享這一切,他把他實踐的經驗分享給學生,許多學生受益匪淺,最終他更是自創了大腦升級課程,每年幫助15萬人受益。《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就是吉姆·奎克多年來總結的經驗教訓、收獲的實用建議。作者在本書中強調的觀點是抛棄對自己潛力不準确的、局限性的看法,轉而接受現實的行為或過程,隻要具備正确的思維模式、動力和方法,你的大腦就沒有上限。

  一到三歲如何開發大腦(壞掉大腦的小孩)(2)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曆,告訴我們大腦具有可塑性,并提出升級大腦、快速學習、人生進階的系統方法就是從思維、動力和方法三個維度去對學習力升級,喚醒超級學習腦。

  第二部分講解的是突破思維模式的極限。思維模式是我們對自己、對世界抱有的信念、假設和态度的總和。要打開無限可能的世界,第一點就是抛棄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

  第三部分講解的是突破内在動力的極限。内在動力是行動的燃料,它不是一成不變的,用科學的方法創造内在動力,而進入心流狀态。

  第四部分從五個方面了解加速學習和元學習:如何做到專注、如何有效學習、如何長久記憶、如何快速閱讀和如何敏銳思考。

  簡而言之,進入無限可能模式,概括成三個M,也就是Mindset (思維模式),Motivation (動力),Method (方法),分别對應做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

  一到三歲如何開發大腦(壞掉大腦的小孩)(3)

  Mindset (思維模式)

  “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謬誤論斷”-馬克吐溫

  思維模式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更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我們的大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可塑性,要相信自己,摒棄一些限制性的信念,創造一種全新思維去突破、成長自己。

  有哪些限制性的信念阻礙了你的成長,吉姆揭露了七個關于潛能的謊言。

  1、智力是個固定值

  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自己具備的基本能力、智力和天賦都是一成不變的;相反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而達到自己心目中的目标。

  我們的智力是具有可塑性的,不要相信那些智力測試,要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潛力,智力是态度和行為的結合,并且受到環境的影響。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能力決定了智力的可塑性。

  新信念:智力是不斷變化的。

  謊言二:我們隻開發了大腦的10%

  就像我們看到的一樣“我們隻開發了大腦10%”這個觀點是可笑的。

  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沒有一個區域能夠承受損傷而不喪失能力;而且大腦從重量來說,大腦占人體體重的2%,但是耗能方面卻占了身體總耗能的20%;同時,科學家已經得出結論,大腦的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它們是相互協同工作的。

  新信念:我正在學習用最好的方式使用我的整個大腦。

  謊言三:犯錯等于失敗

  犯錯并不可怕,犯錯說明你正在嘗試新事物。科學家每一次的創新與發現就是建立在一次次的錯誤上改進與成功的。

  犯錯并不等于失敗,隻有正确地認識到它,并且從錯誤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從而讓自己在原來的基礎上進步和成長。

  新信念:犯錯絕非失敗,不能從中汲取教訓,才是最大的失敗。

  謊言四:知識就是力量

  這個信息化時代,每天我們都能接收大量的信息。獲取知識的途徑比人類曆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多,但是信息過剩反而讓我們采取行動的能力下降了。

  知識不是力量,知識隻是具有轉化成力量的潛力。當我們獲取知識後,要拿出行動去踐行,才能無形中化成一股力量。

  新信念:知識×行動=力量

  謊言五:學習新東西非常困難

  學習知識本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努力和方法都同樣重要。

  要相信堅持的力量,水滴石穿,沒有哪種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明白掌握适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可以讓事情事半功倍。

  新信念:當你學會了新的學習方法時,學習新事物這個充滿挑戰的過程會變成一件樂事,也會更容易、更愉快。

  謊言六:其他人的批評很重要

  人們總是在意别人的看法,而阻止和限制自己表達内心的真實想法。

  當我們創造新事物的時候,錯誤是難免的,不要害怕别人的批評和質疑,要知道如果退縮之後更可怕的事情就是後悔。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為自己而活,摒棄一些負面的能量,理性且真實地活着。

  新信念:我不會強求你喜歡、愛上或尊重我的工作。我的事情與你無關。

  謊言七:天才是與生俱來的。

  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學家羅伯特·普爾經過大量的研究後指出:所謂天才,其實并不神秘,其本質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練習”。

  丹尼爾·科伊爾在《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一書中也深入探究了天才是可以通過後天進行開發培養的。

  新信念:天才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深度練習達成的。

  上面這些限制性信念,多少也曾欺騙過你?

  想想還有哪些限制性信念,束縛了你的腳步?

  對于這些限制性信念,我們該如何用新的積極信念代替呢?

  Motivation (動力)

  當你幹什麼事情的時候對自己說“我毫無動力”,那隻是自己的自我催眠。你想想你用手機刷視頻、玩遊戲、看電視,那個卻是有十足的動力。

  動力去靠行動去争取的,它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可以通過方法去改變它、控制它,并且可以通過正确的方法去創造它。

  就像車子需要燃料才能奔跑,内在動力也是我們行動的燃料。

  吉姆用公式來說明:内在動力=目的×精力×小而簡單的步驟

  a、目的

  目标是一個人想要到達的位置。

  有了目标,我們才能更清楚我們前進的方向。那我們平時對自己設定的目标,有沒有好好完成呢?吉姆提出一種設定目标的方法,即SMART(智能)目标。

  S代表Specif ic(具體的):你的目标應該明确。想變得富有,就要設置具體的金額;

  M代表Measurable(可衡量的):如果你無法衡量你的目标,你就無法管理它。每天看書無法衡量,一天看30頁書就是可以衡量的;

  A代表Actionable(可行動的):你需要制定實現目标的行動步驟。當我們把目标細化為一個個小目标的時候,更容易去實現它;

  R代表Realistic(現實的):目标是基于現實的,步子不宜太大,否則很容易放棄;

  T代表Time-based(有時間限制的):設定時限,讓它産生一種緊迫感,更有可能實現目标。

  目标也需要與你的情緒相匹配,即(HEART)内心相匹配。

  H代表Healthy(健康的):目标應該有利于你的心理、身體和情緒健康;

  E代表Enduring(持久的):目标應該能夠激勵和支撐你度過困難時期;

  A代表Alluring(誘人的):目标會讓自己愉悅,它具有吸引力;

  T代表Truth(真理):确保目标是自己内心認可的事情。如果做的事情,自己都不認可,就會出現拖延、懈怠。

  目的是實現目标背後的原因,清楚自己的生活目的人也就清楚了自己是怎樣的人,自己要做什麼,以及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

  目的可以指導我們在生活中做出決策,影響我們的行為,塑造我們的目标,生活的目的包含生活中最能激發個人潛能的核心目标,它需要運用我們的熱愛。當我們擁有了成長型思維,我們對于尋找熱愛更加熱衷,它可以通過個人的經曆、投入的努力培養。

  身份認同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同,當你認為某個特定的行為定義了你自己時,實際上,是你在引導自己做出并認可這種行為。如果心裡定義自己是個煙民,那戒煙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除非自己重新對自己定義。

  當你有意識地認同你想要養成某種習慣、達成某個目标,或者有意識地不認同你不想再繼續的習慣時,你會感受到巨大的助推力。給自己正向能量的暗示,讓自己采取的行動與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保持一緻,才會産生最強大的内驅力。

  行為動機的目的方向也受個人的價值觀的支配,隻有那些經過價值判斷被認可是可取的,才能轉換為行為的動機,并以此為目标引導人們的行為。

  比如有人喜歡冒險,不管環境多惡劣、艱苦,在外人看來行動是不可取的,但也阻擋不了熱愛者前進的步伐。

  好的理由收獲好的結果。你需要完成的每一項任務的背後,都有一個充足的理由。早晨五點起床是很痛苦的,但是想在這段時間看書提升自己,起床又有了動力,行動也就不那麼難了。

  理由與你的目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是緊密相聯的,找到它、認識它,它将充分激發你采取行動。

  找到了行動的目的,讓自己催生新的動力,行動起來!

  b、精力

  我們都有過一種體驗,感覺想做的太多,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很少。

  每天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充足的内在動力需要我們對能量的管理和優化。

  作者給出了讓大腦産生無限可能的十條建議。

  (1)為大腦提供良好飲食

  十大健腦食物有:牛油果、藍莓、西藍花、黑巧克力、雞蛋、綠葉蔬菜、姜黃、魚類、水、核桃。

  大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的高質量食物可以滋養大腦。

  (2)給大腦提供所需營養物

  因為生活環境的限制,我們不可能全部從食物中獲取到大腦所需的營養,所以可以結合實際去給大腦補充營養品。

  (3)鍛煉

  運動的好處多多,不但能夠增強體魄,還可以保護記憶和思維能力,進而改善大腦功能。大量證據表明,即使每天做10分鐘的有氧運動也能帶來巨大好處。

  (4)殺死ANTS(負性自動思維)

  負性自動思維就像入侵大腦的螞蟻,無處不在,它帶給人負面的能量,它會對擊我們的自信心,限制我們的行動而舉步不前,了解了真相後,及時的清除這些螞蟻,才能讓事情變得順利。

  (5)保持幹淨的環境

  想像一下在林裡山間的感覺,一口清新幹淨的空氣,也能讓我們的感官都敏銳起來。努力打造幹淨、整潔的生活空間,讓大腦不被雜質分心,讓它保持清醒。

  (6)找到積極的同伴

  孟子的母親為了孟子的成長環境而搬遷,于是就有了“孟母三遷”。身邊的人可以影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飲食到運動量,甚至是睡眠時長。在前進的路上,想着哪些人可以與你為伴,找到那個可以與自己為伍的人。

  (7)保護大腦

  大腦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要呵護好它,劇烈的身體對抗或者是極限運動肯定不是理想的選擇。如果有些運動不可避免,要做好預防措施,使用安全防護工具。

  (8)學習新内容

  大腦是可塑的,“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是無界限的,讓大腦保持活力的方式,就是學習新的東西,在這些學習過程中不斷激活你的神經元,創造出新的通路。

  (9)做好壓力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承受着一定的壓力。有科學證據表明,慢性的(持續的)壓力,實際上會重構你的大腦。所以在生活中,要學會管理好壓力。

  (10)睡個好覺

  如果想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腦,充足和高質量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冥想不但能夠治療失眠,而且能增強免疫力,降低焦慮,增加大腦灰質,是個不錯的選擇。

  米歇爾.奧巴馬曾說過:當你盡可能地為身體提供最好的燃料時,你會擁有更多的能量,身體變得更強壯,思維變得更敏捷。

  C、小而簡單的步驟

  1、為什麼生活中人們喜歡拖延,有時候不是真正的拖延,而是對任務的畏難,因為任務太多、太重,完成起來困難,也就把事情耽擱了。作者提出把任務分解,切成一小塊,任務小了,難度也低了,完成一個階段,心裡的思想負擔減輕了,而且離成功又進了一步。

  2、各項研究表明“我們每天做的所有事情中,40%-50%都是習慣的産物。”這意味着我們生活中一半的行動都是自動性支配的,所以培養好習慣很重要。但有些壞習慣已經養成,如何去改變它呢?改變它不如用另一個建設性的習慣來取代它。作者提出WIN法則。

  W代表Want(想要)确保你的确想要養成這個習慣。

  I代表Innate(内在):你要養成的習慣與你的内在能力是否相符。

  N代表Now(現在):為自己創建一個觸發,比如調好鬧鐘,提醒自己按時完成。

  3、形成晨間生活慣例

  “一日之計在于晨”如果想讓大腦在一天之中都保持良好的狀态,我們就需要讓大腦在清晨做好準備。早上的時間很寶貴,計劃好早上的時間,讓大腦持續保持精力充沛。

  作者提出四點建議:

  ·在床前回憶你的夢境;

  ·給自己補充水分和氧氣;

  ·用健腦食品滋養自己;

  ·為全天的工作生活制訂計劃。

  Method (方法)

  進入無限可能的境界還有一個關鍵點:方法。俗話說“好方法事半功倍”,從小我們就學習,學習方式簡單又直接,比如默讀、死記硬背。這種填鴨式的學習方法隻能用來應付臨時的考試,可能在下一次面臨考試又得來一場臨時抱佛腳的狀态。

  作者介紹了五種方法:專注、學習、增強記憶力、快速閱讀、批判性思維。它能讓我們駕馭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動力,更輕松、高效地實現夢想。我今天分享的是“如何有效學習”。

  從小到大我們都得學習,但很少有人去學習如何學習,其實學會學習也是一門技能,當我們知道如何運用它的時候,學習效果總會讓人出乎意料。

  作者提出了“無限學習的七個簡單習慣”

  習慣1:主動回憶

  《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裡面也提出學習越輕松,東西越不容易記住。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做到把學過的東西主動回憶起來,學習越主動,學習效果越好。

  要做到主動回憶,你需要做好下述内容。

  ①複習你正在學習的材料

  ②然後合上書本或者關閉學習的頁面,寫下或背誦你剛剛學習的内容

  ③現在,你再材料,你記下的内容有多少。

  當然學習是不簡單的,隻有重複多次的進行回憶測試,才能提高學習效果。

  習慣2:間隔重複

  因為大腦中長期記憶存儲新知識需要一個鞏固的過程,所以對知識進行有間隔的重複多次複習,會讓知識掌握得更牢固。與肌肉一樣,大腦通過加強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對這種刺激做出反應。

  比如可以連續四天每天早上複習一次學習材料,晚飯前複習一次,然後再學習其它的材料,保證複習的時間間隔一緻。你可以将此技巧與主動回憶結合使用,複習一下學過的材料,主動回憶看記住了多少,再休息一下,再對學過的材料進行複習。

  習慣3:管理你的狀态

  好的狀态也是高效學習的關鍵,學習的時候姿勢可以影響你的思維狀态。

  在學習的時候,坐姿要端正,呼吸平穩,才能保證大腦和身體的其他部位進行充足的氧氣循環,進而提高了注意力。

  習慣4:利用你的嗅覺

  小時候熟悉的味道有沒有喚起你兒時的記憶呢?科學研究發現“氣味首先由嗅球處理,嗅球從鼻子内部一直延伸到大腦的底部。嗅球與大腦中的兩個區域有直接的聯系,這兩個區域與情緒和記憶密切相關,這兩個區域就是杏仁核和海馬體。”

  如何利用嗅覺提升記憶力呢?如果你在為一場考試而準備,可以在你學習的時候,在手腕上塗上帶有特殊香氣的精油,然後在考試之前也把同樣的精油塗在手腕上。

  習慣5:為大腦播放音樂

  格倫·舍倫貝格博士提出“喚醒—情緒假設”,發現了音樂與情緒之間的聯系,以及情緒與學習之間的聯系。

  巴洛格風格的音樂,如巴赫、漢德爾或泰勒曼創作的每分鐘50-80拍的音樂,可以營造專注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深度集中的阿爾法腦波狀态。作者建議用此類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學習詞彙、記憶事實或進行閱讀會變得非常高效。

  習慣6:用你的整個大腦去傾聽

  聽與學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如果你想突破學習方面的極限,加強聽方面的技巧至關重要。用你的整個大腦去傾聽,作者設計了一種方法:HEAR(聽)

  H代表Halt(停止)在傾聽的時候,請屏蔽外界一切,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個談話的人身上,不僅僅用耳朵在聽,還要關注對方的聲調、肢體語言以及面部表情等,當你投入的越多,越能深刻地理解對方的聲音。

  E代表Empathy(共情)。如果設身處地把自己放在說話人或演講者的位置上,更能收獲到不同的知識:試着理解演講者觀點的來龍去脈,體會他們為什麼能圍繞主題提出許多見地,試着讓自己從他們的角度去感受。

  A代表Anticipate(預期)帶着一種期待感參與到聽的體驗中。當我們對說話者談話内容有所期待,那從對方的談話中聽到的内容更容易變成長久記憶。如果我們對聽到的内容充滿熱情,那麼就更有可能完全理解演講的内容。

  R代表Review(回顧)如果有機會向演講者提出問題,去交流,那就大膽去問、去交流。如果在聽的過程中可以做筆記,一定要認真做記錄。在演講結束之後,要記得回憶思考演講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話把它複述,就像自己再把它轉述給别人聽,隻有這樣,知識在腦海中鞏固得更牢。

  習慣7:注意做筆記

  “心記不如淡墨”,記筆記的好處不止是保存記憶,也是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思考。

  如何提升記筆記的能力,方法如下:

  首先,理解做筆記的目的(記住能為你所用的)

  其次,積極主動,用自己能看得懂的方式寫下筆記

  再次,避免記錄每一項内容,用自己的語言記錄筆記

  最後,确保自己是真的在聽。

  最重要的是,做完筆記之後,要立即複習一下自己的筆記。

  當你學會學習,并學會運用之後,可能覺得學習起來稍稍吃力,但是請記住:學習越是困難,知識才能鞏固得越牢。

  寫在最後

  如果雞蛋被外力打碎,那是生命的結束;如果雞蛋被内力打破,那是生命的開始。奇迹的開端永遠在事物内部。

  《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吉姆用自己的親身經曆來驗證這樣的一個事實,我們的大腦是可塑的,打破一些限制性的認知,從認識自身開始,找到自己的熱愛,用内驅的行動力,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