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教育
/
國子監與大學有什麼區别
國子監與大學有什麼區别
更新时间:2024-10-05 21:22:12

  近日,正是各高校新生的入學季,有關“高等教育”的問題又被裹挾着,推到了大衆輿論的風口浪尖。筆者便聽得很多人在講,“現代大學體制是西方文明的産物",是直到晚清,才被引進到國内的。這樣講得多了,就容易使大家忽略,我們自己古代的高等教育。

  在我們延續了幾千年的曆史裡,其實從來都不乏“高等教育”的身影,與之相映生輝,推動着文明曆史的發展進程。隻是未曾使用“大學”這一稱謂而已。而稱其為“太學”、“國學”、“國子學”、“國子監”等等,稱謂時有變遷,然其始終都是我們高等教育的主體,這一本質特征,卻始終未曾變過。

  至此,似乎有人要說:你這個小編未免太搞樂,封建社會的太學,能跟現在的大學是一回事麼?倒是筆者要提醒一下那些質疑的諸君,達芬奇不可能生來便是畫家,任何一種成熟的事物,都是經曆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才最終出現的。

  接下來,筆者将以明朝的國子監為例,與大家一起聊一聊,我們古代的“大學”。

  國子監與大學有什麼區别(明代的國子監是一所怎樣的)(1)

  國子監的“辦學規模” 筆者現在要說了,明朝的國子監便是我們古代的大學。那得先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才行。茅草屋三兩間,學童六七個,還稱什麼大學?就未免忒兒戲了。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很重視培養人才的。他以為“治天下以人才為本,人才以教導為先”。(據黃佐,《南雍志》)所以早在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天下未定的時候,他已經在元集慶路(今南京)儒學的基礎上,去籌建中央國子學了。到洪武六年,也就是朱元璋稱帝的那一年,他便“責令政府各機構遣品官子弟和民之俊秀者入國子學就讀”。

  洪武十四年,擴建國子學,并于次年改國子學為國子監。

  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又在“北平國子學”的基礎上,建立起北京國子監來,稱其為“北雍”;原南京國子監,稱為“南雍”(此時中都鳳陽府的中都國子監已經并入南京國子監)。

  明代的南、北兩監,建築規模十分宏大。其中僅南京國子監,就建有教學用房一百零五間;藏書樓一座,十四間;學生宿舍約二百間,并另有專供琉球留學生宿舍十五間。以及其他一些相關建築。到洪武十四年,由于國子監招生規模擴大,就又在集賢門外增建五百間的“外号房”,作為學生宿舍。

  北京國子監在今天北京市東城區成賢街路北,占地也有百餘畝,房舍數百間。

  據史籍稱,洪武二十六年,國子監的在讀學生人數已有八千餘人。到永樂二十年,更是增加到九千九百餘人。而永樂年間的總人口才不過兩千兩百萬有餘。這便意味着,每一萬人中就至少有五名“大學生”,當時的這一大學錄取率,還是很可觀的。

  國子監與大學有什麼區别(明代的國子監是一所怎樣的)(2)

  取消入學者身份限制 在明代以前,朝廷對“大學生”的入學資格有嚴格的限制,其父輩必須達到一定的官職品級。如唐代要求不得低于五品,宋代要求不低于七品。到了明代,這一限制就被完全打破,不管什麼出身,隻要考試合格,都可入太學學習。

  其生源主要有以下幾類:

  其一,會試落地的舉人;其二,由府州縣學定期向國子監輸送的生員;其三,還有外國留學生。 記得前些年,有一位“甲骨文考生”,因為在高考的時候用甲骨文作了一篇作文而被重點大學破格錄取。可别以為這是多新鮮的事兒。據《南雍志》的記載,在明朝的永樂四年,就有溫州瑞安縣學訓導,黃潮光的兒子,因寫得一手好字,而被破格錄取入國子監學習。

  明代的國子監難免也存在,“品官子弟”可以不經考試即能入國子監學習的現象存在,但此類人數甚少,經過考試入監的優秀考生,才是國子監主要的招生對象。

  國子監與大學有什麼區别(明代的國子監是一所怎樣的)(3)

  分班級授課和積分考試法分班級授課 在明代的國子監裡,授課實行“六堂(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三級”制。

  學生入國子監後,先修正義、崇志、廣業三堂,修期為一年半;經考試合格後入修道、誠心二堂,再修一年半;達到“經史兼通 ,文理俱優”的水平後,升入率性堂。此為學習的“三級”。

  積分考試法 “積分之法”最早出現在元代的國子學中,明代以後,得到進一步完善。具體的積分本法是,“ 孟月試本經義一道,仲月試論一道,诏、浩、表、内科一 道,季月試 經、史策一 道,判語二條。每試文理俱優者與一分,理優文劣者與半分,紙缪者無分,歲内積八分者及格 , 與 出身。不及格者仍坐堂肄業,如有才學超異者,奏請上裁。 ”(據《 明史·選舉志》)

  也就是隻要能在一年内的所有考試中,累計積八分便可畢業,否則就得留級。盡管國子監的學制沒有明确規定,由以上算下來,整個學習的過程應為四年時間。

  國子監與大學有什麼區别(明代的國子監是一所怎樣的)(4)

   “畢業實習”制度 任誰可以想象地到,今天仍被國内諸高校所沿用的“畢業實習”制度,早在大明的國子監裡,就已經出現了呢。隻是那會兒不叫“畢業實習”,而是“監生曆事”。其本質倒是一樣的。

  “監生曆事”是朱元璋首創的。在他早年生活的元朝,各衙門的主要官員多是蒙古、 色目人,他們地位高貴,發号施令,卻不谙吏事,這就給吏員們鑽了空子,瞞過官員,從中舞弊,使得吏治腐敗,底層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後,便在國子監推行其一項極具特色的“監生曆事”制度,讓國子監的畢業生在正式擔任官職以前,先通過個吏治工作訓練的過程,也藉此了解下學生的實際吏治才能。“監生曆事”也是要進行考核的。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不合格就得繼續去“曆事”,或者撥回國子監重修。

  這在《大明會典》裡是有明确記載的,“ 令監生分撥在京各衙門曆練事務,三個月考複引奏。勤謹者送吏部附選,仍令曆事,遇有缺官,挨項取用。平常者再曆,才力不及者,送監讀書,奸懶者發充吏 。”

  國子監與大學有什麼區别(明代的國子監是一所怎樣的)(5)

  國子監對古文獻的整理與傳播 正如我們現在的大學,都有一定的科研屬性。明代的國子監,也一樣有整理、修補、校正古代典籍的功能。

  如在南京國子監創立伊始,就将元代西湖書院及南京九路儒學的許多圖籍 、舊版移為監藏;又分别于洪武十五年,永樂二年,前後兩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的整理和修補。

  嘉靖七年,錦衣衛千戶沈麟,上奏皇帝校勘曆代的史書,頒布天下。南京國子監祭酒張邦奇受命後,陸續修補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又從吳地購得善本的遼金二史,一同刊刻印刷,挽救了一大批古史典籍。其中也包括農書、醫學、天文、曆算等方面的書籍。

  結語 由此可見,明代的國子監确實已經頗具現代大學的雛型了。這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貿然去講現代大學體制是西方文明的産物",怕是很不合适的。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