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
“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
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獻之在行楷上成就頗豐,他的《洛神賦十三行》是行楷發展史上的代表作之一。
王獻之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自幼聰明好學。他七八歲時開始學書法,師承其父。
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就悄悄從他背後走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有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
還有一次,羲之的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拿起筆來就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繪于扇面上,衆人都對獻之的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由此滋長了驕傲情緒。他的父母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獻之問母親:“我隻要冉寫上三年就行了吧?”母親搖搖頭。
“五年總行了吧?”母親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問母親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
“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但是沒說出來。
他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表揚的話,誰知,工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兒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個點。
小獻之心裡不服,又将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這5年完全是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
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着王羲之紅“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歎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
這是很紮心的一句話了,獻之聽後也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才能有好的結果呢?”
母親見他的傲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産,隻要工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你隻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锲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用盡了18大缸水來練字,終于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和王羲之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在書法的幾種字體中,行書最具親和力。行楷介于正草之間,無論是用筆還是結體,都可以從楷書和行書中得來,所以進可以盡顯行書的流麗婀娜,退可表現楷書的端莊剛健,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智慧融合體。
人生的智慧同樣在于進退自如,人生就好像一個大的舞台,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人入戲太深,難免會為其中的枝節所動,即使戲曲終了,也沒辦法及時抽身;有人沒有融入戲中,就好像是一個看客,所以隻能永遠坐在觀衆席上。所以,人生能否快樂,就看你能否在舞台上進退自如,能否掌握好讓和争的節奏,而生命的美麗也将在這一進一退之間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