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班漢千 圖/班漢千 馬彪)橫縣平朗鄉筆山村有古驿道,早有聽說。近來,經多次前往考查,才得以認識其原貌。根據現存古驿道遺址及筆山村地理交通位置判斷,筆山村古驿道是存在的,其在曆史長河中應該也發揮過較大的作用。
▲筆山花屋外景
▲筆山花屋外景
▲年久失修的古民居
在古代,驿道又稱作官道,相當于現在的國道,除了有重要的軍事作用外,同時也是官方及民間交通往來的主要道路。西南交通驿道,從南方的欽廉(古時廣東界)出發,過靈山的陸屋、沙坪,向北上橫縣飛龍、平朗南陽(古永淳縣屬),直達邕州賓州,并遠至西南各地,應是沿海通往内陸的要道。筆山村正處于内地古時兩廣邊界的水陸交彙處,交通位置十分重要,人員經濟往來必是十分密切,加上村中讀書文人也多,村中土豪又富甲一方,實是古代一個人文經濟交流密切的節點。
▲筆山古驿道
▲筆山農耕文化博物館裡的家具擺設
▲筆山農耕文化博物館裡圖片展示
經考查,筆山村古驿道,目前發現尚存的古遺址,共有三個地段。一是新丁路驿道,從百順堂門前村道,向北過花屋正門,沿山腳鋪設至新丁坪,約長300多米,寬1.5米;二是龍頸坡驿道,從百順堂門前村道,向西沿馬路夾過龍頸嶺,至馬路頭,約長400多米,寬1.5-1.7米;三是文和坡天梯驿道,從百順堂東側村道,直上文和嶺頂,有100多級石階,曰天梯,長約60多米,寬約1.5米。這三條古驿道的路面,從現存遺址來看,都是用5塊紅砂岩石條鋪設,每條石條約長75-80厘米,寬35厘米,厚15厘米,約重100公斤。在筆山村西面村道邊(古時叫馬路頭一帶),至今還立有一塊沾滿斑迹的石碑,上面刻有文字:左往那呈新安,右往稔歌,據村中老人證實,這是一塊古驿道的指路石碑,曆史已很久。
▲筆山農耕文化博物館裡古驿道圖片圖片展示
▲筆山新丁堂
▲筆山古驿道遺址
▲筆山古驿道指路碑
筆山村古驿道,始建于何時,雖實難以考證,但從當地老人的講述中,也可略知一二。據筆山村老人李業仁講述,從筆山古驿道延伸去的驿道上,筆山(舊稱詩屋山)李屋人還捐資不少錢财,修建了榮橋、那圩橋等橋梁,以通往南陽圩、平朗圩等地。1939年冬天,駐南甯的侵華日軍在南下救援被圍于靈山四夾坳的日軍時,也有一部分沿着古驿道侵襲筆山村,并曾被小部國軍及筆山村民衆的聯合阻擊。1946年至1949年期間,從欽廉一帶過來的商民,趕着馬隊、挑着鹽擔來往于古驿道間,筆山村又熱鬧了,馬路頭變成了小集市,筆山人開了很多客店,許多的商民也都願在筆山村住夜,據說有時客商多達六七百人。
▲筆山農耕文化博物館裡陳列有繳獲的日軍服
▲古驿道遺址
▲古驿道遺址
筆山村古驿道,聯系着南來北往的客商,溝通着内陸與沿海的交通,過往客商帶來了外部先進的文化信息,也活躍了當地的文化與經濟。筆山古驿道,曆經千年風雨滄桑,遺迹還依稀可尋,并引人遐想,當年的古石闆上,也留有着挑夫的腳印,也殘存着馬幫的蹄痕,它們,都曾見證着昔日商賈往來的繁榮,也曾見證着古村落的輝煌曆史。
▲筆山花屋的古民居群落吸引了衆多攝影愛好者前來采風拍攝
如今,筆山村古驿道,雖已完成其曆史使命,但随着文化旅遊的興起和發展,必将成為人文觀光的一道靓麗風景。有詩為證:
筆山驿道南北通,
商賈往來步勿勿,
潇潇古路夕陽影,
新引遊客覓遺蹤。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轉發并關注我,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