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8日電 題:黃河沿岸是如何“綠”起來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黃河流域多屬什麼氣候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黃河流域多屬什麼氣候區
中新社北京7月28日電 題:黃河沿岸是如何“綠”起來的?
中新社記者 李京澤 梁曉輝
中國版圖,北黃河,南長江。身處長江流域,“春風又綠江南岸”似是詩人眼中再尋常不過的自然現象。但身處西北,想讓黃河兩岸“綠”起來,自然的“春風”似乎稍顯單薄,人們觀念的“新風”更勝一籌。
近日,記者跟随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牽頭主辦的中華環保世紀行2021年宣傳活動從西安北上至陝北吳起縣。一路上見到黃河兩岸的平原、高山已經“綠”了起來。
吳起縣是人們所熟知的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的落腳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還是全國退耕還林的示範縣。1998年,中共中央提出口号,“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吳起縣率先在全國開展大規模退耕還林。
“本來糧食就不夠吃,還要改種樹?”當了20多年村支書的吳起縣南溝村村民闫志雄回憶說,最開始,一些民衆算不明白這筆生态賬,有人甚至說這是“白日做夢”。
他們有自己的道理。身在黃土高原,守着黃河沿岸。長期的陡坡開墾和過度砍伐等已使一方土地難養一方人。為了吃飽飯而頑強生活的人們對糧食有着天生的執着,聽說不再種糧無疑觸碰了他們最敏感的神經。
闫志雄還記得當年挨家挨戶做工作的情形,“國家發糧,種樹掙錢,等将來環境好了,還愁沒有發展嗎?”随着糧食補貼陸續到位,村民們的觀念開始轉變,陸續加入到造林的隊伍中。他們不曾想到,這場觀念“新風”一刮就是幾十年,吹綠了黃河岸兩岸,也為民衆帶來了新希望。
這些喬木林、經濟林不但減少了黃河中遊的水土流失,為下遊安全提供了保障。也為農民增收,使他們不再困于溫飽,進而走出村莊謀求新發展。而當家鄉變得山清水秀時,很多人又回來做起了旅遊生意。
近幾年,借着村子附近的水庫越發清澈,闫志雄帶領村民辦起了旅遊文化公司,建水上樂園、購皮劃艇沖浪……發出微信朋友圈,有人問他去了四川還是廣西。“這就是南溝村”。闫志雄說,他也沒有想到,這就是曾經那個晴天害怕白襯衫蒙塵,下雨怕粘了半腿泥的南溝村。
這隻是黃河沿岸由黃變綠過程中的一個縮影。目前,黃河流域陝西段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裡,植被覆蓋度超過60%。這背後,陝西省人大常委會修訂封山禁牧條例,制定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條例等,為黃河沿岸變“綠”提供法律保障。
同時,一群執着于填充綠色版圖的人們穿梭于山間峽谷、農田樹林,把綠色“新風”變成了一種信仰。
在宜川縣,王永紅帶着他的專業造林隊已在黃河沿岸種了17年的樹。宜川地處渭北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晉陝峽谷懸崖絕壁、黃河壺口瀑布均在于此。
“記不清種了多少樹了”,站在晉陝峽谷的山峰上,王永紅環顧四周,向記者指出自己種樹的足迹。就在不遠處的壺口瀑布上遊,他還經曆了一次險情。當時他吊着繩子,背着四五公斤重的樹苗從10米多高的懸崖上往下順,差點兒掉了下來。
懸于崖間,是造林隊員常有的狀态。除了地勢帶來的安全風險,他們還要克服環境的阻礙。山勢陡峭留不住土,就砌壘石坑;石質山地土層淺薄,就回填客土;天旱沒水,就引水澆灌;風力大,就深栽深埋;兔害嚴重,就栽大苗。
位置險、難度大,有些地方不種樹行不行?王永紅說,“說好了黃河沿岸的綠色要連成片,差五六棵,綠得也不完整”。在每個種植季,王永紅和隊員們早出晚歸,離家數月,種樹對他們來說已不隻是賺取工錢。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缺少經濟收入,隻是見這青蔥景象,總想再把綠色版圖擴大一點。
王永紅的團隊已近30人,在宜川縣,像他們這樣的專業造林隊共有八支。擴大到陝西省,再放眼整個黃河流域,數以萬計的造林隊員為黃河安瀾、流域可持續發展立起星星點點的綠色坐标。
他們什麼時候才會停下腳步?參與植樹造林多年的宜川縣林業局副局長郝雲峰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我們希望看到黃河成為一條沖出綠海的巨龍。為了這個目标,一代又一代的人會堅持下去。”(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