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在最終輪的票選階段,所有評委都投給了《寄生蟲》。
這部電影也成為韓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獲得金棕榈大獎的作品,對韓國電影行業的意義不亞于當年《霸王别姬》之于中國電影。
高曉松看完後也忍不住在微博裡力薦:“我看完被徹底掏空了,藝與術俱佳,夜不能寐,平複一天才能二刷。”
豆瓣網友們更是給出了9分的評分,11萬餘網友在評論區留下熱議。
很多網友說,在這部電影裡看到了貧富差距下滋生的漠然、鄙視和侮辱,因為窮,很多人的尊嚴,被肆意踐踏;也有人說,在這部電影裡看到了階層固化的殘酷現實。
有着“寄生蟲”隐喻的住在地下室的窮人一家,最可怕的是物質上的貧窮嗎?
不!我認為他們身上最可怕的“窮病”,是沒有信念感!
1
沒有信念感的“心窮”才最可怕
這部電影講的是金基澤一家的故事。
金基澤中年失業,生活無望,隻得帶着老婆兒女住在地下室,多年的失業已經讓他們活得筋疲力盡。
他們生活在路邊的半地下室,屋子逼仄又陰暗,哥哥四次高考均失敗,妹妹想考美院也未能成功。
吃飯的時候,醉漢有時會到窗前撒尿,但因為貧窮生活帶來的怯懦,他們甚至連阻止的勇氣都沒有。
影片一開始,這個家庭的爸爸和媽媽無所事事地躺在客廳裡打發時間,一家人窮到連寬帶費都付不起,Wifi都要跑到廁所裡蹭别人咖啡店的。
為了省買殺蟲劑的錢,街道上噴殺蟲劑時,他們連窗戶都不關,因為想借機用免費的化學殺蟲劑給地下室消消毒。
作為家裡唯一來錢的路子,一家人糊披薩盒也要投機取巧,偷工減料,打算糊弄過關,被客戶發現後,想着法子狡辯。
現實如此,一家人卻不想着通過個人努力改善生活,而是安于現狀,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
當兒子的朋友質疑他們為何不出去找工作時,窮爸爸金基澤連忙解釋:“現在,連一個警衛門員都會有500個大學生競争。”
言外之意,不要對工作和未來抱有希望,想改變,太難了!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
人活在世上,總要有信念來支撐,尤其是身為父母,一定要有積極正面的信念感,哪怕身處泥潭,也要告訴孩子,隻有通過努力才能活得更好。
而住在陰暗地下室的這一家,卻在長期蝼蟻般的生活,喪失了為人做事的基本标準,投機取巧,安于命運的安排,仿佛命中注定就應該這樣苟且地活着。
2
父母的“信念”,就是孩子的世界觀
影片中,一家人命運的改變,是從兒子基宇意外地被富家子弟同學推薦,獲得了一份給富豪樸社長女兒補習英文的優渥工作開始的。
當然,這也少不了妹妹的功勞,學過美術的她為哥哥做起假證來,足以以假亂真。
窮小子來到而樸社長家裡後,看到與自己以往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大開眼界,也心生羨慕和嫉妒。他靈機一動,謊造、包裝了妹妹的經曆和學曆,介紹了自己的妹妹來替樸社長患有多動症的兒子補習美術。
自此,一家人在集體撒謊造假的路上一去不複返。
為了讓自己的爸爸去社長家當司機,妹妹趁着司機送自己回家的路上,悄悄把内褲脫下來,塞進車裡,誣陷司機公車私用,小小年紀,學會了臉不紅心不跳的栽贓。
知道實情的父母,還引以自豪:“這孩子當詐騙集團,肯定能賺錢。”
原來的女管家非常厲害,工作也盡職負責,為了把她弄走,她和哥哥、爸爸想盡了辦法,知道她桃子毛過敏,就不斷地撒桃子毛讓她發作,然後污陷她的結核病,讓女主人義無反顧地炒掉她。
由此,一家四口的生活有了改變,拿到薪水的他們,不是想到如何改變生活,而是開始了真正“寄生”的開始。
兒子基宇,想牢牢地把富豪社長的女兒吸引住,一心要上演與社長女兒戀愛的窮小子的逆襲劇。
甚至連未來如果和社長女兒結婚的劇情都已想好:“如果将來我和多慧結婚,我會找演員來代替爸媽。”
趁着主人外出,一家人肆無忌憚得像個主人般得享用本不屬于自己的一切。
他們享受着有錢人家冰冷的客廳巨大的沙發還有昂貴的美酒。
為了逃避内心的罪惡感,作為爸爸,金基澤給孩子們說得最多的話是:“你知道什麼計劃不會破滅嗎?沒有計劃。人生永遠無法跟着計劃進行。沒有計劃,就不會出錯。一開始沒有計劃,發生什麼事都無所謂。”
因為這一切都是沒有計劃随機發生的,所以他們一家也就沒有任何責任。
當爸爸說起來這家的女主人“有錢卻很善良”時,媽媽糾正道:“不是‘有錢卻很善良’,是‘有錢所以善良’,如果我有這些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超級善良。”
言外之意,沒有錢,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善良。
在這個家庭裡,父母歪曲的“信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孩子們的世界觀。
所以,一家人才可以很和諧地像蟑螂般習慣于“寄生”在富人一家中,沒有人覺得有半點不正常。
3
樹立積極正面的信念感,消除“限制性信念”
心理學上,所謂“信念感”就是勇于追随自己的内心做人生重要的抉擇,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相信自己所做之事的價值。人們之所以會做某件事和以某種方式做,是因為他“相信”這樣做是對的。
人們之所以這樣“相信”,是因為擁有某種信念。
在孩子的教育中,為了幫孩子樹立積極正面的信念感,要有意識地消除“限制性信念”。
心理學認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中,有三種較為普遍的限制性信念——無助、無望和無價值。這三種限制性信念可能同時存在于一個人的思想中,它們相互作用,影響着一個人的所有行為,最終的結果就是讓這個人待在原地,難以進步。
限制性信念會影響你的生活,它幾乎會影響你做的任何一件事——阻礙你發現機會,讓你喪失嘗試的勇氣。
我們的限制性信念基本上都是通過經驗形成的。我們做一件事情,就會産生一系列後果,通過這種『行動—結果』模式,人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采取什麼行為,就會得到什麼結果。
很多人都是這樣,會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形成一個信念,這個信念會左右他們的行為。
但是人們往往會忽略一個事實,事物并非一成不變,我們往往沒有掌握事實的全部。
就像影片中,金基澤的兒子站在陽光下看着草地上的美食、美酒和美景,不自信地問社長的女兒:“我适合這裡嗎?”
長久的生活困頓和家庭環境影響,讓他形成了自己“不配”享受陽光下的美好的錯覺,其實,如果通過正當地途徑獲取工作以及自己的努力,想要的生活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去争取。
作為父母,我們要讓孩子懂得,人不分三六九等,但“信念感”卻能讓人生到達不同的高度。
不要因為曾經的失敗、害怕失望,就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的未來。
不要因為眼前的窮苦,就失去對明天的希望,一切美好,從來都是自己的努力去得到的。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有什麼樣的信念,就會給孩子規劃什麼樣的人生。
那些滿懷信念感的人,終有一天會聽到屬于自己的山谷回聲,看到夜空中的滿天星光。
(靜女夭夭: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專注情感、育兒領域創作,出版《不打不罵教出男子漢》《讀懂孩子敏感期》,歡迎關注本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