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不“合群”的表現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由于他們平常接觸多是家裡人,這會給他們的性格帶來一定的影響。而孩子不合群,雖然說不上是什麼病,但卻妨礙他們去适應環境和學習新知識,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很難與人合作,也很難适應今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不合群的孩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類表現為愛哭鬧、愛搗亂、愛逞能、愛惹是生非。具體表現為:
1、沉默,寡言,孤僻
寶寶在家裡有說有笑,蹦蹦跳跳的,非常活潑,可家裡來了個陌生的客人,寶寶就表現得扭扭捏捏,讓她喊“叔叔”或“阿姨”更是退到了爸爸媽媽的身後,甚至朋友孩子帶來家裡做客,主人的寶寶還是不敢和同齡人玩。
2、不參與集體活動
寶寶的天性一般是好動好說,遇到一些事情喜歡争論。這種争論是一種交往形式,并不是壞事。一些寶寶卻從不與别人争論,别的寶寶想與他争論都不搭腔。
例如,幼兒園舉行讨論活動,希望一群孩子一起讨論“該不該幫助家長做家務”,可是不合群的孩子覺得沒必要參與,甚至冷冷地說一句“沒興趣”。由于長期不與同齡人交流,這樣的孩子讓其他孩子覺得高傲,難以接近,不合群。
3、愛搗亂,惹事生非
老師和家長都喜歡乖孩子,同學之間相處也希望能夠融洽歡樂。但是,不合群的孩子會有意制造麻煩,愛搗亂,惹事生非。
例如,如果幼兒園裡教手工課時,每個小孩子都在專心做自己的作品,這時候,不合群的孩子就會故意拿剪刀剪爛别人的作品,或者把顔料、制作工具弄到滿地都是。
二、孩子不“合群”原因
1、心理壓抑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如果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挫折,容易造成孩子孤僻性格,心理壓抑,不願接受人,不願意走出家門。
2、依戀成人
一部分家庭把孩子撫養和寄養在私人家裡,因為從小沒離開過成人的懷抱,适應環境的能力比較差。入托以後愛哭鬧,有的甚至出現神經紊亂現象:哭叫着要小便,卻硬是不肯尿在便盆裡,剛拿掉便盆就尿褲子。平時不和孩子們玩耍,情願一個人,适應托兒所的生活比較困難。
3、環境束縛
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保護過嚴,不準街串門。由于孩子長期失去與人交往的機會,顯得很膽怯,見以陌生生人就态度不自然,更不會主動找小朋友玩耍。有的獨生子女,由于家長溺愛,養成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不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
三、解決孩子不“合群”,父母有妙招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積極主動和他人相處,多交朋友,解決孩子不“合群“問題。那麼,為了讓孩子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父母可以怎樣做呢?
1、學音樂
團體性的音樂活動,能培養兒童間互相合作的精神,将成長中的人格引向樂觀、積極與合群。4歲的小麗屬于内向性格,平時不說話,也不跟朋友一起玩。
幼兒園教師把情況告訴小麗媽媽,并建議小麗媽媽送小麗去唱歌班學唱歌。雖然剛開始,小麗也隻是跟着大夥兒一起唱歌,但是小麗的優美聲音讓教唱歌的老師表揚小麗,小夥伴們開始注意小麗,并和小麗說話交流。
2、參加體育活動
體育運動往往是群體活動,多參加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寶寶的"合群"性格。因此,家長應該特别鼓勵寶寶結交更多愛運動、體能好的小夥伴,以便寶寶在後者的帶動下提高參與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
多帶孩子到遊樂場玩,讓他學會排隊買票、排隊上滑梯、按秩序上,等前面的滑下後自己才開始滑,學會同不認識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可以與更多人相處,孩子也變得活潑開朗。
4、親子之間多互動
良好的親子關系能夠使寶寶建立起與人交往時最初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寶寶與你們之間安全的依戀關系能夠為寶寶的社會交往活動提供最安全、最強有力的支持。
對于害羞、内向的寶寶,多鼓勵他,多支持他,允許他的探索行為,引導他與周圍不同年齡人的接觸、交往。如見到鄰居家的奶奶、爺爺主動打招呼,看到鄰居家的小姐姐在騎車,鼓勵寶寶也去試試。
5、與老師積極溝通
聯絡老師,在遊戲時多給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培養孩子當衆講話的能力。教師還要多多鼓勵、多表揚這樣的孩子,提高他在小朋友中的地位。
通過幼兒園老師,創造優勢互補的交往環境。老師可以把内向、不擅交往的幼兒與外向、善于交往的小朋友分在一組,同伴的示範、影響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意義非凡。要善于利用同伴影響的作用,讓孩子學會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