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中有一些還經常活躍在群衆口中的俗語、詞彙、典故,它們都有來源。其開始為人們所接受時,都很精彩,都很有道理,所以能為群衆所“約定俗成”,而廣泛流行。
遺憾的是,莆仙方言在古代很少留下文字記載。缺少文字相輔的方言,在長時間,廣地域,多人衆中使用、流傳,必定會産生音變和訛變。缺乏文字标識和糾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是人雲亦雲,乃至以訛傳訛。這樣人們語言交際,隻滿足于聽音會意,不求付諸文字表達。“阿騷講無字”的現象就是如此産生。這種語言與文字脫離的現象,如無缰之馬,時間越長跑離越遠。莆仙地處祖國東南海濱一隅,方言問題,無人去重視,去矯正。
近來,随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發掘和記住鄉愁的熱潮興起,方言才頗受光顧。可是有些采集方言者,不深究,隻是據現存之音,寫不出來就以同音字代替。因此時下一些有關方言的出版物中,出現許多奇奇怪怪,莫名其妙的文句言詞。
許多本來很精美的方言詞彙,被任意扭曲變形,變得不堪入目,造成再度更嚴重的創傷。為此,筆者認為方言研究者很有必要進行一次辨惑,努力恢複本來面目。
從9月3日起,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市互聯網新聞中心承辦的人民日報客戶端“莆田發布”、今日頭條“莆田發布”、市委宣傳部微信公衆号“莆田發布”,以“《莆仙方言 點滴辨惑》,同步轉發、推送這一系列,感謝品鑒。
十八、“底人”、“底落” “底”字從文字結構看,從廣,原始意義應當與居住有關。《說文》:“因廣為屋,象對刺高屋之形。”是依山岩建造之房屋。“底”字是止也,為房屋之下部。
《說文》
可能是因為“底”的讀書好聽的緣故,民間喜歡借其為他義。從先秦、漢魏起民間歌謠中就有出現借“底”為“誰”、為“何”之義。假如收集先秦至唐五代樂府歌辭的《樂府詩集》中,《子夜·四時歌·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喚侬底為?”“底為”即“怎麼辦呢?”的意思。唐杜甫《寄邛州崔錄事》:“久待無消息,終朝有底忙?”“有底忙”即“有什麼事可做呢?”宋蘇轼詩:“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卧定誰家。”“底”字在這些詩中都是作為疑問代詞。
《樂府詩集》
如今“底”字這一功能在普通話中已經完全消失了。但它卻在莆仙方言中依然存在。特别在仙遊民間和莆仙戲舞台上更普遍。
例如,莆仙戲《梁山伯與祝英台·訪友》中山伯唱詞:“跋山涉水來屆者,未知祝家莊在底角?”“在底角”即為“在哪裡?”“角落”是謂地方。莆田城區方言“達窩”,即“底落”的變音。“底”與“達”,聲母均為d,“窩”與“落”韻母相同,“底落”與“底角”同義都是“哪裡”。在仙遊方言中“底”出現率更高,除了上述之外,還有“誰”,仙遊人說dian,即“底人”二字快速連讀的變音。
十九、“大克虧”、“伓克均” 被一些人說是地瓜話的莆仙方言,卻保留許多典奧文雅的古漢語詞句,這些詞句在平常講話的時候,連文盲的老太婆都會應用。其中含“克”字詞就是一例,下面略舉幾句:
莆仙方言遇到有人不幸,遭遇困境,給他說句安慰話:“你大克虧。”如果看到有人平白受到欺負,就說:“我心裡都不(bei)克。”仗義執言替人抱不平時說:“我看了都伓克均。”這幾句中都運用“克”字。
“克”字在字典中義項很多,上述幾句中的“克”可以在經典中找到對應。
“克虧”。《易·蒙》:“(九二)子克家。”孔穎達疏:“即是子孫能克荷家事”。“克虧”即能承受窘迫的家境。
“不(bei)克”。《論語·顔韻》:“克己複禮為之仁。”馬融注:“克己,約身也。”“伓克”即抑制不住心中不滿之情。
“伓(念lsquo;黃rsquo;的白讀)克均”。《尚書·堯典》:“明俊德。”箋注:“克,能也。”“伓克均”即不能平。
《樂府詩集》 互動百科 圖
另,這裡出現“伓”字,很生僻,有人說這是莆仙人獨創的。其實不是,有據證明:《集韻》;伓,貧悲切,平脂並,之部。伾或作伓。
“伓”通背(bei),背離、背叛之意。《馬王堆漢墓帛書·四度》:“伓約則窘,違刑則傷。”又《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五正》:“反義伓宗,其法死亡以窮。”“伓”與“違” “反”對舉可知其意。
“伓”通不(bu)。《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曆史歌謠選·浙江雲和畲族長毛歌》:“鹹豐皇帝心伓通,出來理事人伓容。”
把“伓”念與莆仙方言“黃”的白讀同音,那倒是莆仙方言的獨創。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也許是因為人在表示遲疑不決、或反對否定時,往往會發出此音,所以有人把這個音與“伓”字聯系起來。比如問:“你去不去?”答:“我lsquo;黃rsquo;(白讀)伓(bei)去”。推測備考。
二十、“蚮猴”與“轱轳吞” 莆仙地方風味名菜中有一道,用莆仙方言稱為“蚮猴”。這道菜是用鮮海蛎加适量的地瓜粉,攪勻後一個個地投入沸騰的湯汁裡,煮到海蛎全部上浮,再加調料即可食用。蚮、蠔都是海蛎、牡蛎的别稱(轉注)。“猴”是什麼意思呢?這裡暫且按下。
莆仙方言中有一俗語“轱轳”。例如:我“轱轳”一下就吞下去。簡稱“轱轳吞”,音變為“加流(白讀)吞”。(轱與加、轳與流,聲母相同)莆仙方言俗語由“轱轳”音變為“加流(白讀)”的還有:孩子在地上“加流車”。“加流車”即撒嬌打滾。媳婦巧(猴白讀)油“加流”。“加流”一說為直白多倒油;一說為倒油的聲音“轱轳轱轳”和動作一圈一圈。還有變音為“滑輪”的:“滑輪砂”、“滑輪土”
海蛎
莆田“蚮猴”與仙遊“蠔餅”,均屬地方名菜。其主要原料都是海蛎(牡蛎)。莆仙海蛎早在八百多年前就被莆籍狀元黃公度廷告宋高宗皇帝:“子魚紫菜,荔枝蛎房”為莆仙之奇。明朝理學大家莆人林光朝還說:“荔枝蛎房更好。”(見宋李俊甫《莆陽比事》和清陳雲程《閩中摭聞》)
注:蚮,原義為蛇蟒之類,莆仙方言借音,民間又借字,為海蛎。(莆田僑鄉時報 王琛 文/360百科 圖)
責任編輯:王 敏 沈 琳 陳恒山
值班主任:林雙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