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是什麼?史迹告訴你
尋古迹的蓮蓮
一處古陂名“木蘭”,在經曆無數次海潮的襲卷與千百回洪水的沖撞後,它依舊“躺平”在木蘭溪上。陂讀bei,一聲,本是斜坡的意思,這處木蘭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木蘭山下木蘭溪與興化灣海潮彙流處,是古代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建于北宋,至今仍保存完整并發揮着水利作用。
上二圖:木蘭陂(國三)
福建省從地理特征上來說号稱“東南山國”,處處崇山峻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莆田史稱“興化”,屬于閩中,正是有了木蘭陂的灌溉滋養,“興化”成了魚米之鄉,因盛産荔枝也被稱為“荔城”。訪古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印象便是遠近青山相映成趣,一幅田園水鄉的壯麗畫卷呈現在眼前,濃淡相宜,觸手可及。
千年的光陰穿越了閩山閩水,戰火與烽煙也曾光臨,終又消逝于時間裡,留下見證千百年史迹的石塔木構與飛檐鬥拱。這些史迹不是冰冷的一磚一石,對後人來說,古物承載着先人的思想,是鮮活的文化符号,也代表着豐富璀璨的莆田文化。信仰與匠心的推敲,在一磚一木的此時與彼時,在莆田往事的陰晴圓缺,光陰裡的一指禅,靜而不語。
一座古寺石柱樸拙,覆蓮式的柱礎帶着唐宋遺風矗立在鬧市中,自帶一股莊重,攜着千年風霜撲入路人的眼簾。
元妙觀三清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重檐歇山頂,是長江以南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古建築之一,同時也是現存較早的道教寺觀建築。明清兩朝重修時,在殿外圍加了一圈副階,把整個宋代原構大殿包在了裡面。時光深處,空谷幽蘭,古寺用大隐于市的超脫,觀望着千年的人生百态與世事變遷。
以上十三張圖為:元妙觀三清殿(囯四)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莆田下轄的仙遊,一座文廟屹立在莆田文化的扉頁上,前後六十多次的修繕,似風塵仆仆的馬車上,孔子憔悴而又堅定的容顔。山水不是阻隔,而是墊起一種思想的海拔,于是有了李白“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的喟歎,于是莆田有了“海濱鄒魯”的美譽,于是大美而無言蘊藏在仙遊文廟裡。
仙遊文廟現存建築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它留有古時科舉的痕迹,鬥拱檐角間有着驚豔的雕刻,銘記着莆田儒學教育的曆史文脈。
以上十圖:仙遊文廟(國七)
古道清源郡,仙遊此處名。一座古塔名“無塵”,像是對身處紅塵中旅人的一種警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無塵塔始建于唐鹹通六年,宋紹興年間古塔被毀,現存石塔為乾道年間重建。塔基用條石砌築,塔心中空,内設螺旋式石階可登塔。整座石塔的風格有着明顯的唐代遺風,正門兩側角柱上浮雕雲龍紋,門兩側浮雕插劍武士,塔尖為蓮花葫蘆頂。
時間走了,無塵塔是莆田的曆史文化符号,也是昭示世人的驚歎号,不似人心塞得很滿,清空也是一種佛性,它是整個福建省現存最古老的空心石塔。
以上五圖:無塵塔(國六)
一處明顯的“亡丈母孺人沅氏……淳熙乙巳歲題”刻字,判定了釋迦文佛塔是南宋所建無疑。塔身上雕刻着密密麻麻的牡丹、羅漢、菩薩、鳳凰、羽人、飛仙、雲紋等,繁而不複,目不暇接。這些佛教題材的精美浮雕的存在,印證了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有商品的交流,也有中外文化的交流。
上二圖:釋迦文佛塔(國三)
是古人的巧手與匠心,賦予石頭傳承千年的神采與生命,荔城報恩寺塔也是一座空心石塔,塔身為八角形共三層,東南西北四面各開一拱門,門外兩側各有浮雕金剛力士一尊,力士身披铠甲拄劍而立,用盡全力護衛古塔,踐行着自己的使命。
上二圖:荔城報恩寺塔(國八)
迎接朝陽,送走夕晖,像是給遠處的船舶指路,天中萬壽塔伫立在山巅蔚為壯觀,這座北宋石塔共有五層,塔身布滿浮雕,精緻程度可見在建造之時工匠的用心。不同于福建地區常見的樓閣式石塔,天中萬壽塔的造型是“阿育王”式古塔風格,阿育王式古塔從唐末開始盛行于我國南方地區,塔形多為小型鎏金供養塔,而天中萬壽塔為石砌大塔,其獨特的石質構造使其成為全國現存體量最大的“阿育王”式古塔。
上二圖:天中萬壽塔(國五)
雙塔并峙,關于龍華雙塔的建造背後,凝聚着北宋年間孝子郭勇的故事,其母重病,郭勇祈夢,其孝心感動了神靈,他的母親果然治愈了。為報仙恩,郭勇咨詢龍華寺方丈,方丈遂出妙計:祈母壽、謝九仙,七級浮屠功最勝!母壽古稀,孝子報恩,于是郭勇建七級東塔于龍華,并祈求其母若過八十壽慶,會再建西塔,十年過後,母壽至,郭勇不食言再建西塔。
上二圖:龍華雙塔(國七)
近千年的風雨,滄桑了很多事,卻在莆田史迹中留下人生百态的痕迹。
上三圖:甯海橋(國七)
上圖:鎮海堤(國六)
破敗中的精緻,绮麗中的古意,文藝中的腐朽,時光中的肅穆,莆田應有盡有。曆史賦予這座古城的信仰亘古未變,莆田,潮起潮落品千年。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圖文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