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母鴨是台灣、中國大陸廈門及泉州的一道傳統鴨肉料理。 台灣人多在冬天天冷時呼朋引伴共桌食用。
在1980年代“帝王食補姜母鴨”業者加上米酒、麻油、中藥配方,成了台灣最初的姜母鴨口味。1993年起,台灣姜母鴨口味甚至“反攻大陸”,影響原本中國大陸廈門一帶姜母鴨口味。
姜母鴨由來并無定論,可能源于中國泉州料理鹽鴨,後傳至廈門、台灣在地化。早在清代前,泉州就有用中草藥和禽畜共同烹煮的習俗。廈門同安鹽鴨作法與廈門姜母鴨類似,同安直到1958年才劃歸廈門,在此之前都歸屬泉州,且同安人稱鹽鴨即姜母鴨,所以或許源自泉州。但泉州人亦有源自台灣的說法。
泉州與早年台灣姜母鴨都沒有加麻油,1980年代台灣業者加上米酒、麻油、中藥配方,成為台灣坊間姜母鴨原型。
廈門姜母鴨家庭版
去廈門逛老街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十幾個亮黃色的砂鍋擺放于店門口,“撲撲”的翻滾聲此起彼伏,總能聞到一股濃濃的姜香味兒,吃過一次,過齒難忘。
姜母鴨家庭版做法,簡單好操作,這樣不用去廈門也能品嘗到閩南風味的姜母鴨,香油和生姜是靈魂之味。
用料
新鮮鴨肉2斤新鮮生姜200克香油/芝麻油适量花雕酒4勺老抽半勺生抽2勺鹽适量冰糖适量桂皮1小塊香葉3片八角3個
廈門姜母鴨家庭版的做法
新鮮鴨肉,洗淨斬塊,泡水去除血水。
鴨肉冷水下鍋焯水,放幾片生姜。
焯水去除骨頭裡的雜質和浮沫。
鴨肉撈出瀝幹水分備用,一定要充分瀝幹,或用廚房紙吸幹表層水分。
新鮮生姜切片備用,喜歡生姜可以多一點。
倒入适量香油(芝麻油),中火燒至6成熱時放入姜片進行煸炒。
中小火慢慢煸幹水分至姜片微微焦黃。
姜片煸至微幹、四周焦黃最佳,撈出備用。
生姜煸炒火候到位,可有效減少生姜的辛辣感,在後面的烹饪中賦予生姜更多滋味。
留底油,加入香料炒香(八角3個、香葉3片,桂皮一小段)
倒入鴨肉塊進行煸炒
較肥的鴨皮可貼近鍋底煸出鴨油,炒至表皮焦香。
沿着鍋邊淋4勺花雕酒,再倒入2勺生抽和半勺老抽,撒幾顆冰糖翻炒均勻。
Tips:白冰糖和黃冰糖甜度不一樣,建議先少量放,避免太甜;滋味不足,後面可加.
放煸炒好的姜片和鴨肉混合翻炒,加入1小勺食鹽(有老抽生抽的鹽度,再加小勺食鹽即可,鴨肉更入味)
鍋中加适量熱水,完全沒過鴨肉。
燒開後轉中小火炖煮50分鐘以上,快燒幹但不粘鍋則剛剛好,最後大火快速收汁。
收汁關鍵點:
在收汁前鍋底還有少許褐色的湯汁
調整為中大火快速收汁,褐色的湯汁瞬間被吸收和蒸發了,鍋底隻留下一汪清澈的鴨油、無水狀态,即可關火盛出。
炖幹後鍋底是一層薄薄的清亮的熱油。
(鴨肉肥的是鴨油,不肥鴨肉可能沒有油)
鴨肉酥爛鮮香,老少皆宜,味道極佳。
生姜被香油、鴨油浸潤過後,被賦予了更多滋味,居然狠下飯。
關于生姜:
煸至生姜四周和表皮微微焦黃狀态!
平時做飯生姜一般為佐料,因辛辣而不食。但是姜母鴨裡面的生姜實在是太好吃了,姜片飽含鴨肉的精華湯汁,一口生姜,一口飯,因為真的炒雞下飯。
關于香油(芝麻油)
香油是這道菜的靈魂之一,烹饪時加入香油、花雕、冰糖,不僅去除了鴨肉的腥味,也中和了老姜的辛辣。
關于花雕酒
花雕酒一般超市都有售,哪種都行。
如果沒有花雕酒
替代品:可以用黃酒,花雕酒屬于黃酒類;
如果沒有黃酒
替代品:啤酒,做成啤酒鴨,味道也不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