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友老師課堂錄音整理】
觀人真的是一個特别深奧的一個學問。
通過今天最後一講,想把以前講的東西做一個梳理。
下面通過幾個故事來告訴大家之前我們所有的事情到底是怎麼樣的。
01 諸葛亮對于觀人有自己的深刻的見解。諸葛亮的觀人總結成七觀,就是他考察一個人的時候,他是通過七個方面來去考察它。
節選:
《知人》一文中言:“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
釋義:
諸葛亮知人七法 :一是要“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在是非曲直之間觀察他的志向,看他是否有一個遠大理想;二是要“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與他深入辯論來判斷他的應變能力如何,是臨危不懼,還是驚慌失措;三是要“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向他詢問計謀,來了解他的謀略與見識,看他是運籌帷幄,還是胸無點墨; 四是要“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告訴他大難臨頭,看看他的膽量,是威武不屈,還是束手就擒;五是要“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讓他喝醉酒,看看他是不是酒後無德,小人得志;六是要“臨之以利而觀其廉”,用利祿去打動他,看看他是不是為利所動,利欲薰心; 七是要“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讓他去完成一件事情,看看他是否能言行一緻,講求信義。
第一個方面,問之以是非觀其志。就是他通過一些是非判斷、價值觀來了解你。“是非”就是一種志向,一個沒有志向的人通常要麼他是一個庸碌無為的人,要麼他就是一個騎牆的小人,這樣的對世界觀不能形成自己的一定的看法的人,人雲亦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樣的人是不可用的。
第二個方面,窮之以詞辯而觀其人。就是什麼事情你就問的他啞口無言,句句緊逼他,不管說什麼都問她為什麼,一直把他問的火了,來看看他的應變能力,他是不是一個大腦特别清醒的人,是不是一個思維敏捷的人。諸葛亮在考察人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就咄咄逼人,在《三國演義》裡面能看到這樣的事情。有的時候諸葛亮面對一些他想收服的人的時候,通常就是斥責,然後說很多無理的話,然後看對方的這種抗壓能力。一旦對方能夠抗壓住了之後,諸葛亮馬上仰天大笑,趕緊下來拱手施禮,請為上賓。
第三個方面,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就是詢問他一些奇謀妙計,計謀理解成一種格局上的事情,戰略上的事情,看看他的見識是什麼樣子。這一點諸葛亮做的不好,為什麼呢?就是失街亭、斬馬谡,就是因為馬谡經常随軍在左右,諸葛亮有問,馬谡就有答,最後,諸葛亮也給馬谡迷惑住了。結果,街亭一戰,這麼關鍵的一戰,諸葛亮就讓馬谡去把守,結果馬谡死守着兵法,在山頂上安營紮寨,被司馬懿斷了水道,導緻全軍覆沒。因為丢了街亭,諸葛亮隻能撤軍。諸葛亮這麼聰明,還有走眼的時候,我們從這裡面就能夠看到,能夠真正的了解一個人,觀察到一個人是多麼多麼難的一個事情。
第四個方面,告之以難而觀其勇。判斷一個人勇敢不勇敢,你就給他安排事兒的時候,盡量安排特别難的事兒,真正的大丈夫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變色,他會應對的,他不怕挑戰。相反,他看到你給他一些大的任務和壓力的時候,他有一種興奮的感覺,你要想選拔那種熱血勇敢的人,給他加壓。對于我們其他人來說,當領導給你一些任務,如果是你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時候,你要想一想,沒準他在觀察你,他在考察你,他在準備給你一些大的任務。對于你來說,你首先不要有太大的壓力,說我事情一定要完成好。不要想的完成好,而是想着我要立刻、馬上行動去完成,在完成的過程當中展示出我的勇氣來就行了,因為時候告之以難,觀的是你的勇。
第五個方面,醉之以酒而觀其行。就是帶你上酒場,看你喝多了後你能不能守得住本心。有的時候我們說酒能亂性,實際上真正喝酒的人他知道這句話是一句蒙人的話,真正能喝酒的人,酒後他不亂性。之所以亂性,隻是因為他自己想亂了,想借着酒達到個人的一些目的而已。真正酒能亂性嗎?很難。所以說庸俗的人往往借着喝酒胡言亂語,耍酒瘋,讓場合弄得很尴尬,真正的有自制力的人,能夠克制的人,他可能會流露出一些感慨,或者找個地方睡覺去了,酒品見人品,指的不是你喝多少酒,而是你醉酒之後,你的人品是什麼樣的。
第六個方面,臨之以利而觀其連。給你一些利益,看你是不是很廉潔。臨之以利,如果領導給你一些利益上的東西的時候,你拿還是不拿?當你有一些油水可占的時候,你占還是不占呢?在這裡面有很大的學問。有的時候領導給你一些東西,比如說在過去皇上賞賜你一些東西的時候,是在看你有沒有他可以抓住的把柄,或者是你有沒有一些弱點。當你說我是一個男人,我清廉的很,我什麼都不弄,這樣的人你離死也就不遠了,一定要讓自己有一些缺點能夠被别人抓住。當劉邦出去打仗的時候,蕭何做了什麼事?他趕緊給自己帶蓋大宅子,然後納妾、受賄,結果搞的京城烏煙瘴氣的,有人就跑到前線告訴劉邦,結果,劉邦一看蕭何你就這點志向,對蕭何就突然放心了。秦始皇的時候,王翦平定六國的時候,也是最後再滅楚國的時候,王翦就說:我老了,你得先給我點官兒,給我點地,給我點錢,我才能去打仗。并且在去往前線的過程當中,王翦不停的去寫書信跟秦始皇說:您可别忘了答應給我的錢,給我的地,我回去之後還要頤養天年呢。這樣,秦始皇對他就放心了。要注意,臨之以利觀其廉,這裡雖然講的是廉,但是要想一想,到底上面要觀你什麼,他要找的是個什麼樣的人,然後你按照這方面來決定這個利你是拿還是不拿。
第七個方面,期之以事而觀其性。就是給他約定一個時間,我們要共同去做一件事情,,考察他是不是守時,他是不是準點兒,是不是遵守信用。跟人打交道的時候,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除了指的是你的外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你是不是守時。有一個故事講兩個人相約中午見面。結果另外一個人沒來,先來的那個人就靜靜地去等待,直到日落三竿之後那個人才姗姗來遲。後來的人非常的慚愧說了一番道歉的話,說咱們趕緊走,一路上的盤纏都我出。結果同伴說,在這兒見面我準時來了,而且說不見不散,一定要見到,我也見到你了,但是我不會再與你同行了,因為我們道不同不相為謀。什麼道不同呢?說的就是這種大家在一些信義上。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體現信義呢?通過的就是這種守時不守時。春秋時候,有一個人要出使别的國家,路過了一個地方,與朋友見面,朋友對他也特别的好。倆人在把酒言歡的時候,他的朋友就看到他腰裡面佩戴的那把寶劍,非常的喜歡。此人很豪爽,按理來說他就應該把寶劍送給他的朋友。因為他要出使到别的國家,需要有一把好的寶劍,因此,當時就沒有贈送。但是他心裡面暗暗的下了一個決心,出使回來之後,還要來到地方,把這把寶劍贈予朋友。那個時候交通不便,當此人再回到朋友的村莊的時候,聽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就是他朋友,已經去世了。此人跑到他朋友的墳頭大哭了一場,臨走的時候解下了腰間的這把寶劍,就挂在了墳頭的樹上了。這時候,他的随從趕緊說說這麼名貴的一把寶劍,當時你隻是心裡面暗暗答應要給她,他現在已經死了,他也不知道你要贈給他寶劍的事情,這把寶劍你是應該帶着,你放在這兒豈不是被别人拿走了嗎?但此人說,我心裡面既然已經答應了要許給我的朋友,這把寶劍就是我的朋友了,現在他葬在這裡,我把寶劍就放在這這裡,我的心已經安了。至于說這把寶劍最後到底落到誰的手裡頭,與我無關了,說完之後頭也不回的就走了。這就是過去我們說的春秋大義,這就是春秋人的風度。觀人最後的一招,期之以事而觀其性,上不欺天下不欺地,中間有一顆良心。我們自己内心決定的事,雖然沒有一些外人來監督你,但是我們古代的人強調内省和反觀,就是你做的所有的事情都要對得住你自己的良心,叫君子慎獨,人的修煉是在暗示當中,在沒人看到你的地方才能夠修煉的。
人心是非常浮動的,人心也是非常複雜的,真正的要把人心給掌握住了,非常不容易,所以說觀人就是觀人心。
02 作為我們中國帝王将相的法與術的最後一講,講道理的時候,也是在對前面的一些内容做一個總結。
《季紮贈劍》
季劄将使于晉,帶寶劍而行,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之。季子為有晉之使,未之獻也,然其心許之矣。反,則徐君已死于楚。悔之,于是解劍緻嗣君。從者止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季曰:“吾非贈嗣君也。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色欲之,吾為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嗣君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劍縣徐君墓樹而去。
譯文:
延陵季子要到西邊去訪問晉國,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嘴上雖然沒有說什麼,但臉色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延陵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沒有獻上劍,但是他心裡已經答應給他了。季子出使在晉國,總想念着回來,可是徐君卻已經死在楚國。于是,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随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
延陵季子說:“我不是贈給他的。前些日子我經過這裡,徐國國君觀賞我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麼,但是他的臉色透露出想要這把寶劍的表情;我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獻給他。雖是這樣,在我心裡已經答應給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寶劍進獻給他,這是欺騙我自己的良心。因為愛惜寶劍就使自己的良心虛僞,廉潔的人是不這樣的。”
于是解下寶劍送給了繼位的徐國國君。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于是,季子把寶劍挂在了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就走了。
益友老師最擅長通過故事解析讓你理解背後的思想,深刻的邏輯,進而調整你的認知。
那麼我們看文字不過瘾的夥伴,歡迎持續關注我們哦~
因為接下來将有大動作:近期益友老師将在“盛典”直播平台,講述“帝王将相術”!
另外,還悄悄告訴你一個小秘密——益友老師每天在“盛典學習圈”線上社群通過講述“水浒傳108将”,從而解讀人世間世态炎涼,帶領我們咀嚼不一樣的人生滋味、領略不一樣的江湖。
— 講述者 —
益友老師
盛典學院院長
盛典平台聯合創始人
盛典導師天團總策劃
盛典“開口就說”訓練營創辦人
— 記錄者 —
範春梅老師
北京郵電大學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