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城網
長城網記者 趙嬌瑩 馬甯 宋宇星 張琳
“你看這裡土層非常薄,土壤隻有四五公分,下面全是石頭。”8月5日,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的駒子溝攻堅造林地塊,範冬冬指着斜坡處留下的地質剖面,說起了他在塞罕壩工作這些年的經曆。
“這塊地當時是光秃秃的山坡,幾乎沒有什麼植被。”他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坡上走,語氣裡說不出的自豪,“為什麼叫攻堅造林?就是因為難度大,土層薄,坡度陡,隻能靠最原始的方法,人工背運或者騾子駝運把苗子種下來。你看現在樟子松都有三米多高了。”
範冬冬是石家莊人,2009年來到塞罕壩,全程參與了攻堅造林工程。十二年一輪回的歲月,他在這裡安了家,也一步步從最初的技術員,到造林主管科員,到千層闆分場的技術副場長,到了如今的造林主管副科長,負責全場的育苗和造林工作。
“三分造七分管,眼前這片樹林基本成型了,但後期包括防火、防病蟲害這些管控工作,還得做到位。”範冬冬待塞罕壩的樹,就像對自己孩子一樣,用老父親的拳拳愛子之心,呵護着這裡的每一點綠意。
身份在變,但範冬冬對林子的感情始終如一。
過去有一段時間他分管财務,但大家到辦公室總是找不見他,範冬冬說着就嘿嘿一樂,“我就是坐不住辦公室,天天都得跑跑山。”
“我可以拍着胸脯說,我沒有睡懶覺的時間,每天不到山上林子裡看看我心裡不踏實。”範冬冬覺得,隻有親自看了林子的生長情況,說起話來才能胸有成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沒有樹綠不起來,我們有責任保護好這片綠。”
2017年,塞罕壩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獎項“地球衛士獎”,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榜樣”。
“我們是把榮譽當動力,自我加壓。”範冬冬思考的問題也不斷地深入,“這些年,外面都在學習塞罕壩,塞罕壩人該怎麼做?”
作為技術人員,範冬冬認為,探索适合塞罕壩的可持續經營道路,必須要豐富樹種,才能最大限度保障林子的穩定性,減少病蟲害等問題的發生。
這幾年,他不斷嘗試,在和河北農大等合作院校溝通學習的同時,又請新疆的同行郵寄西伯利亞雲杉樹籽,并引進東北地區的水曲柳、黃菠蘿、核桃楸等樹種,但大多都以失敗告終。
“哪怕失敗一百次,有一次成功也值了!”範冬冬堅定地說,引進樹種的事兒要繼續做下去,探索不能止步。
塞罕壩的天氣多變,剛走到一個山坡頂部,一陣急雨就落下了,範冬冬擡頭看了看天,不慌不忙地說了句“沒事兒,下不大”,就又一頭紮進林子裡,繼續他的“跑山”了。
本文來自【長城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