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調整統治階級關系會實行一種封建等級制度,在這種封建等級制度下便産生了爵位。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号,受爵之後可以得到食邑或者相當數量的财富,簡單來說有了爵位身份地位就變高了。不過爵位也是有不同等級的,且曆朝曆代都有所不同,即使皇室也不例外。
清朝皇室爵位分為三個系統,分别是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而爵位世襲則分為降等世襲和世襲罔替,降等世襲的意思是每承襲一次就要降一級,降級若幹之後便不再遞降。就好比說有位親王在世時是親王爵位,他去世之後,兒子便隻能承襲郡王爵位,因為要降一級。
一級一級的往下降,直到不再遞降,便按照不再遞降時的爵位承襲下去。世襲罔替不同,也就是以原爵位承襲,這可是個十足的特權。因為清王朝大部分實行的是降等世襲,世襲罔替少之又少,那麼這一類便被人們稱為鐵帽子王。說到鐵帽子王的出現,還得從努爾哈赤那一代說起,當時封爵制度尚未定型。
八旗也還是私産,由努爾哈赤的嫡出子孫以及弟弟分領,這些分領的人稱之為貝勒。那時的貝勒有王的意思,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開始實行封爵制度。貝勒們大多有着顯赫的戰功,實施封爵自然自然也不能虧欠他們,分封了親王、郡王七人、貝勒兩人。此外代善的第三個兒子薩哈廉之前也是貝勒,但一直卧床在病,所以暫時沒封爵。
沒成想封爵一個月後,薩哈廉去世了,皇太極便親自前往祭奠。并追封他為穎親王,他的父親代善是禮親王,至此這一次的分封奠定了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還并未确定世襲罔替制度,即使在順治一朝也沒能确定。所謂八大鐵帽子王也還是降的降,削的削,直到乾隆年間。
乾隆借着為多爾衮平反的機會,恢複了諸王最初的封号,并将爵位世襲罔替明确頒行。算下來有三條原則,一凡是爵位名稱變遷者,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号為準。二後世子孫偶有錯誤以緻降爵者,仍恢複原來爵位,三反思因謀逆一類大錯被削爵、降爵、處死者不可恢複。到了清朝中後期,還有四位親王在穩固江山中立下了功勞,他們分别是怡賢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這四位加上前頭八位,便是清朝所有的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一共十二位。如此少量,那麼除去世襲罔替之外,鐵帽子王們還有其他的特權嗎?當然有,世襲罔替是其中最重要的,隔代不降爵。此外還有兩項,一個是會得到賜予的世襲罔替王府,也叫鐵帽子王府。除去肅親王府與慶親王府外,其他的鐵帽子王府都不同于一般的王府,有自己的形制規劃。
采用了極高質量的建築材料和雕磚等等,工程也更加精細,比其他王府更加的莊重氣派。參考恭親王府與醇親王府便可知,鐵帽子王府還帶有精美的花園,甚至有瀑布。另外一個便是俸祿更加的優厚,鐵帽子王歲俸優厚一萬兩,祿米又一萬斛。這令鐵帽子王們的生活,比普通的親王家,要過得更加的奢華。
其實光就世襲罔替一條便足以令人羨慕了,畢竟有親王這個身份,本身的俘虜就不少。當然了,鐵帽子王們的生活也不是那麼舒心的,因為清朝要求王爺們都必須在京城待着。這便導緻一個結果,如果皇帝想要動誰,那都是輕輕松松的事。所以為了保住地位,鐵帽子王們雖然顯赫,卻也要比普通王爺更加小心翼翼。
參考資料:《清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