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5年,金太宗完顔吳乞買在與群臣商議之後,認為此時的北宋政權已經不堪一擊,遂決定以兩年前的張覺事件為借口,發動針對北宋的侵略戰争,以期達到進一步削弱甚至是滅亡北宋的戰略目的。同年八月,在準備妥當後,金太宗完顔吳乞買任命完顔宗望、完顔宗翰二人分别出任東西兩路大軍的都元帥,兵分兩路南下進攻北宋,金滅北宋之戰由此拉開序幕。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在金滅北宋的過程之中,因為北宋在宋徽宗數十年如一日的折騰之下,早已是政治黑暗,百姓民不聊生了,所以在金軍到來之時,各地守将皆是望風而降。再加上宋徽宗、宋欽宗父子的一系列離譜操作,這才釀成了那場著名的“靖康恥”。
其實不然,在北宋抗金的曆史上,曾有一座英雄的城市将作為金軍南侵主力的西路軍死死地拖住了兩百餘日,一度挽救北宋政權于危難之中,奈何寡不敵衆,再加上援軍久不至,最終守軍全部戰死,全城百姓也被屠戮一空。這座城市便就是太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段曆史吧。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征,滅亡了盤踞太原的北漢政權。鑒于在攻打太原之時,北宋大軍損失慘重,而且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太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内皆是對抗中央政府的地方軍閥盤踞之地,宋太宗下令火燒太原城,并且不得在史冊上出現“太原”、“晉陽”這些名稱。
三年之後,因為此前高梁河之戰的失敗,不甘失敗的宋太宗積極謀劃下一場北伐,特命重臣潘美在太原故地重新修築城池。為了避免太原重新走上對抗中央的老路,宋太宗與潘美多次商議之後,決定在太原城池遺迹的東北方,也就是汾河對岸的唐明鎮新建城池。但是,宋太宗并沒有讓這座城池恢複前唐時期雄偉的晉陽城——周長二十四裡,共開二十四道城門,而是隻允許潘美将這裡修成周長十一裡,隻開四道城門的小城。
不僅如此,為了破壞太原的“風水”,潘美在宋太宗的授意之下,隻修丁字街,不修十字街,以此來“釘死”太原的龍氣。随後,宋太宗将這座新城命名為“緊州軍事”,直到半個多世紀之後,宋仁宗才重新将這座城池恢複了太原的舊稱。
或許,宋太宗以及潘美等人萬萬沒有想到,就是他們君臣如此處心積慮“針對”的太原,卻成為了一百多年之後北宋政權最堅實的護盾,這座城市以及城中軍民為了腐朽不堪的北宋政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公元1125年八月,金太宗完顔吳乞買誓師南侵,為了盡快摧毀北宋的抵抗力量,金太宗将金軍主力悉數調配給了完顔宗翰統率的西路軍,命其盡快攻占太原、洛陽等地,切斷坐鎮關陝的西軍與北宋中央政府的聯系,旋即與東路軍一同攻克北宋都城汴梁,滅亡北宋。
在此之前,因為金人的傲慢,負責與金國溝通的北宋著名外交家馬擴探知金國對北宋的侵略企圖,早早便知會了駐節太原, 主持聯金滅遼、收複燕雲十六州事務的童貫,希望他能迅速組織兵力,增強邊境防禦力量,以防金軍突襲。
可是,令馬擴萬萬沒想到的是,得知金軍即将南侵的消息後,童貫第一時間想到的既不是向宋徽宗請示,也不是向邊境增兵,而是匆匆留下副都總管王禀與三千勝捷軍後,便直接回到汴梁,帶着宋徽宗匆匆南逃。無奈之下,王禀隻能與時任太原知府的張孝純二人征召民壯,協助勝捷軍守城。
八月,金國兩路大軍突破軍備松弛的北宋邊境,如入無人之境,西路軍迅速兵臨太原城下,王禀指揮太原軍民誓死抵抗,将作為南侵主力的西路軍死死地拖在了太原城下。與此同時,在“三朝老臣”郭藥師的帶領下,完顔宗望率領東路軍迅速攻略河北要地,長驅直入,随後又以一通戰鼓吓跑了被宋欽宗強行拉到黃河邊上駐守的數萬宋軍。憑借着找到的十幾艘小船,用了五天五夜的時間,從容渡過黃河天塹,兵臨汴梁。
因東京留守、尚書右丞、親征行營使李綱指揮汴梁軍民拼死抵抗,再加上西路軍被拖在了太原城下,根本沒有按照既定計劃切斷西北禁軍與北宋中央政府的聯系,使得老種小種兄弟與姚古等人率領種家軍、姚家軍等西北禁軍精銳順利趕到汴梁勤王。完顔宗望見滅宋無望,隻能敲詐了軟弱無能的宋欽宗一番後,便率軍北返。
完顔宗翰見東路軍被北宋西北禁軍“禮送出境”,而西路軍也被太原這座堅城耗盡了銳氣,遂率領西路軍主力北歸雲中,隻留下了完顔銀術可率一支偏師繼續圍困太原。
在京師解嚴之後,宋欽宗拒絕向金國兌現割讓“三鎮”——中山、河間、太原的承諾,并于公元1126年五月命老将種師中、姚古以及張孝純之子張灏兵分三路,互為犄角救援太原。
随後,北宋文官集團再度發揮“傳統藝能”——以文官執掌樞密院,遙控指揮前線諸将。主持樞密院事務的重臣許瀚輕信諜報,誤以為金軍即将全線撤退,便一再催促抵達真定,正在等待姚古、張灏策應的種師中出兵西渡黃河,使其孤軍深入,深陷金軍重圍。而就在此時,種師中這個叱咤風雲一生的老将軍也犯了輕敵的戰場大忌,誤以為迎面沖來的金軍主力是散兵遊勇,并未做出恰當反應,使得種家軍被完顔銀術可率領的金軍團團圍困。
不僅如此,作為姚古大軍前鋒的大将焦安節畏敵如虎,謊報軍情,稱完顔宗翰再度南下,導緻姚古、張灏兩路大軍逡巡不前,坐視種師中及種家軍被完顔銀術可圍而殲之。
在種師中所部敗亡後,完顔銀術可再度出擊,将姚古、張灏兩路大軍各個擊破,北宋第一次救援太原之戰宣告失敗。
在第一次救援太原失敗後,北宋朝廷内部主戰派與主和派的内讧愈演愈烈,剛正不阿的李綱被排擠出朝,以宰輔身份出任河東、河北宣撫使,組織兵力,主持第二次救援太原之戰。
按理來說,比起第一次在京城遙控指揮、紙上談兵的許瀚,李綱熟讀兵書,深谙用兵之道,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宋宰輔,這一次的救援太原之戰總不會如同上次一樣一敗塗地了吧?
如果你這麼想,那隻能說你太不了解北宋末期宋欽宗君臣了。
在宋欽宗與主和派的掣肘之下,李綱能夠直接控制的隻有姚古留下的一萬多殘兵(第一次救援太原失敗後,姚古因坐視種師中敗亡,被貶嶺南),其餘如駐守沁縣的解潛、駐守遼州的劉颌、諸侯南北關的範瓊等部皆隻是名義上聽從李綱調遣,但卻指揮不動的部隊。不僅如此,李綱想在京城調集戰馬、征召地方軍隊、建立統一指揮的機構,皆被宋欽宗嚴詞拒絕,索要的一百萬貫軍費,宋欽宗也隻給了二十萬貫,理由竟是吃太飽,将士們就不願拼死一戰了。事關國運,竟能如此做派,如此政權,焉能不亡?
如此一來,第二次救援太原的行動最終結果可想而知——解潛、折可求、劉颌、範瓊、張思正等部被完顔銀術可各個擊破,李綱被宋欽宗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财”的罪名流放江西,随後又被貶至重慶。
在兩次救援太原的行動失敗後,北宋不僅損失掉了最後能堪一戰的西北禁軍主力,還使得如李綱、種師中、種師道等一衆力挽狂瀾的肱骨之臣或死或貶,北宋朝廷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
公元1126年八月,金國再度兵分兩路,南下進攻北宋,完顔宗翰親率西路軍主力從雲中出發,加入攻打太原的戰鬥之中。此時的太原軍民在王禀、張孝純二人的率領下,已經堅持抵抗了八個多月,糧草軍械早已用盡,隻能依靠着幹草、樹皮果腹,而他們堅守八個多月,沒有等來望穿秋水的大宋援軍,反而等來的是完顔宗翰率領的西路軍主力。
面對這座堅城,完顔宗翰可謂是又敬又恨,他敬佩的是王禀與這滿城百姓的忠貞,恨的是他們阻擋了自己建功立業。于是,完顔宗翰先後多次勸降王禀,承諾保全滿城百姓性命,皆被王禀與太原軍民拒絕。
于是乎,惱羞成怒的完顔宗翰全力攻城,太原軍民在繼續堅守了半個多月後,不敵完顔宗翰率領的士氣正盛的生力軍。堅守了二百五十多天的太原城宣告失守,王禀率部繼續展開巷戰,意圖将供奉于太原的宋太宗禦容送出太原,卻因寡不敵衆,在身中數十槍之後,投河自盡,張孝純被俘,僅存的太原軍民被屠戮殆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