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必然是科技與狠活呀,兄弟們!”
辛吉飛的這句話,相信不少人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過。
作為一名對食品添加劑頗有研究的博主,辛吉飛發布的各種“物美價廉”的美食制作視頻,勾起了不少網友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
面對五花八門的各色添加劑,神通廣大的網友開始了對各大品牌“扒皮”工作。而在衆多品牌中,有這麼兩個國産品牌,讓辛吉飛對它們都無可挑剔,直呼真正的良心企業!
隻是讓人唏噓的是,這兩大國産品牌,一個年賺20億,一個卻負債百億,瀕臨倒閉....
那麼,究竟是哪兩個國産品牌?為何兩者的命運截然不同?
腳踏實地,以品質換信賴 第一個國産品牌便是——王守義十三香。
咱們先來大緻了解下王守義十三香的發展史。
1959年,王守義帶着一家人從通縣搬到駐馬店定居,初來乍到的一家人都要靠着他祖傳的香料秘方養活。由于使用的都是真材實料,他售賣的十三香很快就在當地打出了名氣,越來越多的人慕名前來購買他制作的調味料,一家人的生活也過的越來越好。
如果故事這樣發展下去,或許永遠也不會有走入千家萬戶的王守義十三香了。
一家人生活的轉折很快便來了。
1984年,王守義的次子王銀良非常有預見性地勸說父親成立調味品廠,進行規模化生産。
起初,王守義沒有建工廠的念頭,但是在兒子日複一日的勸說以及政策的支持下,最終憑借着100元的項目啟動資金成立了十三香調味品廠。
到了第二年,工廠的盈利首次突破了20萬元,企業生産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1998年,負責企業的王銀良将公司正式改名為王守義十三香調料品有限公司,沿用至今。
彼時,就連王守義本人也預想不到,曾經那個小作坊式的調味品廠,竟然會在十幾年後一舉成為國内調味品的領軍人物。
對于很多企業家而言,将企業做大做強是他們一直以來的追求,但這也意味着要不斷加大投資、擴招擴建。而十三香卻造就了業内的一個神話:
成立企業三十多年來,從未向各類金融機構和其他單位借過任何錢,規模的擴大全部依靠自有資金的滾動。
不僅如此,在多數調味品龍頭企業開始進行多元化發展、涉足其他行業的時候,十三香卻成了罕見的單一型企業。
為什麼作為企業掌權者的王銀良會如此謹慎呢?
這還要從他們在十幾年前栽的一個大跟頭說起。
2009年6月,王銀良代表集團宣布要進軍餐飲業,而他們的要開的門店主打“豆撈”。以豆制品為主要原材料的豆撈店,在進行食品加工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調味料。
十三香旗下生産的各色調味料剛好能滿足這一需求。
他們起初計劃要在全國範圍内開500家豆撈店,通過銷售豆撈不僅可以多一個經濟增長點,也能夠借此進一步消耗調味品、提升其知名度,可以說是一個雙赢的局面。
然而在他們先開了幾家門店後,卻發現現實并沒有按照他們所預期的形勢進行發展。剛開業的門店确實紅火了一段時間,可沒過幾個月,這幾家豆撈店就變得“慘淡”了。
眼看着豆撈店營業額一日差過一日,最終也隻能選擇“關門大吉”了。而這次事件也讓王氏兄弟幾人吃足了教訓。他們也都是過過苦日子的人,眼看着幾百萬元的投資沒了,便從此斷了企業進行多元化發展的念頭。
其實早在2007年,房地産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王太白就曾勸說二伯王銀良投資房地産。不過,卻反被二伯講了一通大道理。
王銀良說:
父親王守義從不準家人做房地産生意,因為“掙慣了快錢,就不會再安心做實業了”。
随後,王銀良又勸說王太白如果不想繼續創業的話,就安心留在企業内好好工作。
看着企業仍舊守着那一畝三分地,既不像其他企業那樣漲價,也不說要上市,這讓接受了外國教育的王太白非常着急。一天,他實在沒忍住就和父親王鐵良抱怨了幾句,沒成想卻被父親駁斥道:
“上市是圈錢,想那不切實際的玩意兒幹啥?”
在企業高層一緻的“穩進”策略下,王守義十三香始終用着不緊不慢的步伐向前走,在悄無聲息中,耕耘出了一番屬于自己的天地。
是了,大浪淘沙後,無數企業都被後來者拍在了沙灘上,為什麼十三香卻能在調味品行業多年屹立不倒呢?因為憑借的正是他們的誠信與良心!
根據公開報道,每盒40克十三香的利潤大約是0.08元,1Kg的利潤為2元,就是靠着這些微末的利潤,讓王銀良一點點成了駐馬店的首富。
王銀良深知調味品并不是什麼高技術的産品,甚至随便一個家庭作坊都可以做出來。因此,在這種完全競争的環境下,唯有誠信才能赢得顧客的信賴。
穩紮穩打,靠堅持得人心 王銀良曾說:
“我就是忠厚對人、對産品、對客戶,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誠信。”
做實業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真理:“質量和信譽就是企業的生命線。”然而很多實業家在做大做強後往往忘記了這句話,但是王銀良卻始終堅持着。
一包簡單的十三香,從對原材料的選取到對産品的檢驗,要經過多道程序而這些程序,對此他們層層把關,并且制訂了非常嚴格的管理條例和工作程序标準。
不僅如此,他們還十分注重對商标和産權的保護。在二十世紀初,我國知識産權逐漸步入正軌的時候,王守義父子就非常有遠見地注冊了商标。
為了能與市場上随處可見的“五味粉”、“八大味”等各種調味品區分開來,需要産品設計、改善外包裝。最終,以王守義的頭像作為外包裝的設計從幾十種設計中脫穎而出,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并且這個包裝延續至今。
即使注冊了商标,對于許多企業而言,也難逃被侵權的命運。特别是在十三香逐漸走出駐馬店、走出河南以後,市場上出現了“十四香”、“十六香”“王守真”等假冒品牌層出不窮。
還有些不法分子僞造十三香的包裝賣給造假者,而這些造假者往往會在包裝袋中充入玉米面、劣質香料粉末,以次充好牟取暴利。
随着越來越多的僞造品流入市場,十三香的企業形象嚴重受損,接踵而至的便是各種質疑聲。
面對這種情況,王銀良下定決心要守好這塊招牌。他成立了專門從事侵權糾紛案件的法務部門,通過投訴、打官司等行政法律手段堅決維護公司的權益、企業的形象。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十三香就踏上了打假路,承諾凡舉報造假窩點的,按照查獲價值的3倍支付獎金。重金之下必有勇夫,1996年,一起商丘造假案被偵破後,王銀良親自将巨額獎金送到了舉報人手中。
這種數十年如一日對品質和打假的堅持,不僅保護了品牌形象,還支撐着十三香走上了千家萬戶的餐桌,靠着一包包小小的調味料創造出了年收入20億的神話。
不過與十三香集團選擇并堅持了正确的道路相比,另一大國産品牌彙源的發展可謂是跌宕坎坷的典型代表了。沒錯,今天要說的另一個國産品牌,正是彙源。
敢拼敢闖,讓企業起死回生 第二個國産品牌便是——彙源。
故事,也要從其發展前傳說起。
1983年,31歲的朱新禮在村民的一緻推舉下,成為了沂源縣東裡東村的村主任。
村子裡的村民靠着種果樹、賣水果為生,大都勉強維持溫飽。作為村子裡第一個承包貨車的人,朱新禮經常要開着小汽車幫村民把水果從村裡拉到縣城裡賣。
衆所周知,水果在運輸通中有許多損耗。看着一批批因為不耐儲藏而損耗的水果,他心疼不已,不由得在心中暗想:如果能把它們都榨成汁再去運輸,該有多方便呀?
這個念頭在他的腦海中盤桓了多年,直到1992年時,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讓朱新禮和許多人一起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這一年,朱新禮不顧家人的勸阻執意辭去了縣委的工作,前往一家面臨倒閉的罐頭廠任職。他的家人并不看好這個早已負債累累的水果罐頭廠,但是朱新禮卻始終沒有放棄。
他決定轉變工廠的生産模式,不再生産水果罐頭,而是生産濃縮果汁。但是做果汁和做罐頭的設備截然不同,工廠哪裡有錢購買新的生産設備、開設生産線呢?
為了籌措到開設新生産線的錢,朱新禮一個人遠赴國外,靠着一腔孤勇說服了德國的一家廠商,以“貿易補償”的方式引進了當時價值500萬元濃縮果汁的機械設備。
1993年,工廠裡生産出了第一批濃縮蘋果汁,但是一個新的問題接踵而至。當時的國人大都隻能保證溫飽,果汁對大多數人而言不僅很新鮮,而且消費不起。
這一批果汁能賣給誰呢?朱新禮想到了廣闊的歐洲市場。他打聽到德國正在開進口食品展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廠商都會聚集于此,他意識到這是一個推銷産品的絕佳機會。
不過因為囊中羞澀,他隻能一個人帶着樣品奔赴德國大都市慕尼黑。在展會上,他不遺餘力地向外國人介紹着自己帶來的樣品,并熱情地邀請他們品嘗。
為時7天的展會很快就結束了,因為他帶來的果汁口感很好,一位來自瑞士的經銷商最終與他簽下了價值500萬美元的蘋果汁訂單。
有了這筆訂單,工廠也有了起死回生的本錢。朱新禮又如法炮制,奔赴30多個國家個地區參加各式商品展,将果汁銷往世界各地。
之後,嘗到甜頭的朱新禮,開始轉戰國内市場。
1994年,朱新禮帶着30餘名骨幹員工在北京成立了彙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
為了能在國内打響知名度,他不惜花費7000萬元拍下央視《新聞聯播》5秒标版廣告權。要知道,這相當于當時彙源果汁一年多的年營業額。
這種孤注一擲的勇氣并沒有白費!伴随着“喝彙源果汁,走健康之路”的廣告詞,彙源品牌逐漸深入人心,成了家喻戶曉的存在。
功虧一篑,果汁大王慘淡收場 2000年,彙源憑借着23%的市場份額,成了國内果汁行業的龍頭企業。
但是随之而來的是,盲目擴張而導緻的資金鍊緊張。
為了能夠解決現金流問題,彙源果汁選擇與大資本德隆公司進行合作。
2001年3月,雙方經過多次商讨後,終于達成一緻。
起初,雙方還算是在“蜜月期”,彙源對于德隆提出的“未來三年内,要将銷售額做到100億”的目标憧憬不已,不惜耗資6.6億元在重慶建設了整個亞洲最大的果汁加工基地。
不過随着時間的推移,股市上風雲變幻,把控着大量資本的德隆公司随着股票的下跌也栽了一個跟頭。為了能夠盡快周轉,他們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從彙源借走了3.8億元現金。
到了這時,朱新禮才發現自己之前無疑在與虎謀皮,隻得緊急叫停了與德隆的合作。
經曆了一番驚心動魄後,彙源的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與此同時,果汁的銷售額也始終無法突破20億這個瓶頸。
面對競争激烈的國内市場,彙源如果不能提升業績的話,這些因為瘋狂擴張而産生的資金壓力就會演變成發展路上的一塊塊絆腳石。
2006年7月3日,彙源與達能合作,同時引入了大量外資後,成功以24億港元的價格登陸港交所,成了該交易所規模最大的IPO。有了充足的資金後,彙源又着手布局上下遊産業鍊,對中小型企業展開并購,同時陸續新建了十餘家工廠。
2008年,靠着50%的果汁份額和40%的果蔬份額,彙源果汁成了中國最大的果汁飲料生産商。達能的前期投資收獲了高額的回報後,放出風聲要出讓這一部分股權。
作為全球最大的飲料廠商,可口可樂向彙源抛出了這一橄榄枝。
作為彙源的掌權者,朱新禮自覺年事已高,想要在激流勇進中順勢而下,退出果汁市場的争奪,轉戰水果加工行業。為此,他提前投資數十億在湖北等地建設了水果加工基地,進行上遊布局。但當可口可樂預備收購彙源果汁業務的消息傳播開後,引發國内群衆的廣泛不滿。
在那幾年時間裡,有太多的國産品牌被國外資本收購後而銷聲匿迹了,我們需要自己的民族品牌,而彙源172億港元的收購案也觸動了國人敏感的神經。
面對突入其來的叫停聲,彙源猝不及防,不僅要重新布局銷售端,還要重新培訓大量員工。但是已經讓出的市場,又怎麼能輕易搶占回來呢?
2009年,彙源果汁首次出現虧損,如同在企業的大動脈上劃開了一道大大的傷口,這個傷口一失血就是十年。
2018年,彙源被港交所停牌。2020年2月12日,朱新禮父女辭去了在彙源内的職務。曾經那個市值百億的果汁品牌,最終迎來了慘淡的退場。
而彙源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則是因為2021年7月20日鄭州的一場暴雨。在天災面前,許多人都伸出援手,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場千年難遇的大雨,讓無數見證了中國人的衆志成城,也讓許多人又重新認識了國産品牌。負債百億還在援助的彙源,負債兩億仍舊捐款捐物的鴻星爾克……
縱觀彙源和十三香兩大國産品牌截然不同的命運,我們會發現,歸根結底還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諾大的市場風雲莫測,有太多的企業能做到在一無所有時勇往直前,但卻鮮少有企業能在激流勇進時穩紮穩打。
而網友一時的“野性消費”,并沒有辦法徹底挽救倒閉邊緣的彙源。
它究竟還能撐到什麼時候?還能走多遠?唯有時間能告訴我們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