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這部電影距離上映快三十年了,但是如今我們看這部電影,卻并不感到枯燥,因為這部電影的劇情不乏味,節奏合适,而且劇中的每個人物和他們的個性都很鮮明,尤其劇中的台詞都很有深意,值得人們反複再看。
除了劇情和人物,看了電影《茶館》之後,最讓人感觸的地方,便是結局的那幕戲,三個垂暮老人一起聊起了過去,笑着地讨論艱苦的遭遇,雖然他們都在笑,可是笑中包含了多少哀傷也隻有他們自己知道。他們害怕自己死去之後沒有人祭奠,于是便決定自己給自己辦一場儀式,他們在茶館中轉着圈,撒着紙,行為荒誕,但卻讓人看得莫名難過,或許他們是最想被人記住的人,可是他們卻知道自己的逝去和他們所在的時代一樣,沒有人會記得起。
電影《茶館》的故事,發生在清末的北京,這個時候的北京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因為清王朝的腐朽之氣已經重到了極點,不過茶館的生意卻很好,因為平民喜歡到這裡來聽八卦,生意人喜歡在這裡談生意,官差喜歡在這裡抓不小心說錯話的人,所以茶館總是客滿,人聲總是鼎沸。
王掌櫃和他的茶館一起,見證了無數人的一生。他們看見常四爺從熱血愛國青年變成潦倒老頭,他們看見秦仲義從财主到一無所有,他們看見康大娘從小姑娘變成受盡磨難的大娘,他們看見劉麻子從賺良心錢到被砍了頭……
他們看見清王朝的滅亡,看見袁世凱的崛起,看見内戰的災難,王掌櫃和他的茶館,經曆了幾個時代的更替,從滿目茫然的青年,變成滿目瘡痍的老年,他眼中的災難卻一直都沒有變過。
王掌櫃的茶館是時代的縮影,茶館中的衆人是世人的典型,他們有的很愛國,但卻不能夠為國家做什麼,他們有的隻想要默默無聞,但卻被逼得不能安甯,他們有的想乘機撈财,最後卻喪失了自我。總之從這個茶館我們就能夠看見人間百态,看見這些無辜的人,被時代壓迫得多無奈。
最後,王掌櫃和他的茶館也迎來了災難,但這個時候,王掌櫃卻早已經不在意生死了,所以他送走了所有人,隻留下自己來陪茶館度過最後的人生。最後他看着常四爺和秦仲義離去的背影,眼裡全是悲傷,或許他知道從此以後,他們都會被人遺忘,後世人都忙着自己,忙着别人,獨獨忘記了曾經的他們。
電影《茶館》的基調是悲傷的,所以人們看了《茶館》之後,内心也充滿了蕭瑟,不僅為王掌櫃等人的命運感到難過,也為那個時代感到歎息。雖然從頭到尾,人們隻看到了茶館,得知外面的世界也都是從别人的描述中知道的,但是人們卻仿佛能夠身臨其境,看到外面世界的風暴,感到壓迫和無奈,可能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吧。
這部電影的魅力除了再現時代,也讓人們思考人的價值,其實現在也有很多像王掌櫃他們這樣的人,默默老去,無人問津。
如果你到鄉村去,就會發現,現在村中留守的人基本上都是老年人,他們有的還可以耕種,而有的已經老到隻能日複一日地坐在家門口,看着模糊不清的世界,聽着耳邊的安靜,數着還有多久才到一家人團圓的日期。這裡除了讀書的孩子,基本上不會出現年輕人,因為外面的世界是年輕人的天空,他們覺得自己隻有在外面的天空,才能夠飛得高飛得遠。外面的世界漸漸成為年輕人的家鄉,而這些真的家鄉,逐漸和老人們一起逝去,這些人老去的地方,逐漸被人們遺忘。
在老去的地方,或許我們都會被人給遺忘,所以希望大家在認真生活的同時,也不要忘記珍惜逝去的人,因為他們不該被遺忘,望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