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當安大略省高爾特市(Galt)的科學教師Gordon Clark讓他的三個學生Graeme Ferguson、Roman Kroitor和Robert Kerr在放學後管理高中實驗室時,他一定不會想到,多年後,這三個學生竟實現了電影史上最偉大的變革之一。
圖源:westeaglefilms
他們于1967年創立的IMAX公司(原名為Multi-Screen),不僅以巨大的屏幕和創新的電影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觀影體驗,也播下了成長為好萊塢電影制作、展示和發行巨頭的種子。
如今,這間總部位于多倫多的IMAX公司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大屏幕影院系統,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500多家IMAX影院。
圖源:behance@Michael Muraz
源起
IMAX的故事要從1967年的蒙特利爾世博會說起。
當時,Ferguson已經是一名獨立電影制作人,在紐約工作。他受邀為蒙特利爾世博會拍攝一部電影,但這部電影必須由一家加拿大公司制作。
Ferguson(圖源:lfexaminer)
Kerr當時正擔任高爾特市長,仍管理着他的印刷公司。Ferguson找到他,提出想要成立一家電影制作公司,Kerr同意了。他們随後為世博會制作了電影《極地生活》(Polar Life),觀衆坐在旋轉的轉盤上,電影在11個固定屏幕上全景放映。
此時,Kroitor正在一家非營利組織工作,他也為世博會制作了一部多重影像的實驗電影《迷宮》(In the Labyrinth)。
蒙特利爾世博會也因此成為了大屏幕電影制作的發源地。
蒙特利爾世博會(圖源:thecanadianencyclopedia)
創造傳奇
1967年,日本富士銀行邀請Kroitor為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制作一部電影。Kroitor于是向Ferguson和Kerr尋求幫助,三人一拍即合,Multi-Screen公司就這樣成立了,由Ferguson擔任總裁,後更名為IMAX。
為了給富士銀行拍攝新電影,公司必須創造新的技術。他們與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工程師William Shaw一起開發了一種新的攝像機,可以在比普通35毫米格式大10倍的膠片上拍攝圖像,新的設備還可以将大畫面投射到八層樓高的屏幕上。
圖源:lfexaminer
4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标,即創造一種令人震撼的觀影體驗,讓觀衆幾乎置身于屏幕上的巨幅圖像中,如身臨其境般。
就這樣,世界上第一部IMAX電影《老虎之子》(Tiger Child)制作完成,在大阪世博會的富士展覽館放映。
圖源:Facebook@IMAX
這讓IMAX公司成為了電影界的傳奇。自從有聲電影出現以來,電影制作技術從未發生過如此劇烈的變革。
1971年,第一家永久性的IMAX影院在多倫多安大略廣場的Cinesphere開業。1973年,第一台帶有曲面屏幕的Omnimax(或IMAX Dome)被永久安裝在聖地亞哥的Reuben H. Fleet太空劇院。
《哥斯拉大戰金剛》(Godzilla vs. Kong)(圖源:imax.com)
挑戰
但在最初的二十年裡,IMAX電影幾乎隻會在博覽會上看到,比如溫哥華1986年世博會的加拿大館放映了電影Transitions,塞維利亞1992年世博會上放映了電影Discovery。
此外就是博物館和科學中心裡,比如華盛頓州的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雅加達的Taman Mini Park、英國赫爾的文明博物館等。
電影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關自然和科學的紀錄片,從珠穆朗瑪峰到大西洋深處,從國際空間站到敦刻爾克的海灘,IMAX無縫地将娛樂和知識融合在一起。
20世紀80年代,Ferguson向美國宇航局提出一個想法,通過訓練宇航員在飛船上使用IMAX攝像機,将電影觀衆帶入太空。這次合作促成了幾個成功的紀錄片,也建立了IMAX品牌。
圖源:imax.com
在取得成功後,如何将IMAX影院引入世界各地的城市,是公司面臨的一個挑戰。
由于IMAX投影時的圖像是傳統商業35毫米膠片大小的十倍,大約有八層樓高。普通劇院的老闆僅僅安裝IMAX投影和音響設備就要承擔200萬美元的前期費用。每卷IMAX膠卷的成本為30000美元,而傳統膠卷僅為1000美元,并且需要用叉車才能把膠卷送進放映室。
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雖然對IMAX很感興趣,但除非他們看到數千家電影院已完成設備安裝,否則過高的成本和複雜性讓他們對IMAX的發行猶豫不決。
《黑寡婦》(Black Widow)(圖源:imax.com)
轉機
1994年,一位名叫Richard Gelfond的美國投資者與合夥人Bradley Wechsler收購了IMAX公司,并在同年晚些時候上市,目标是把IMAX打造成一個全球性的商業品牌。
2001年,一位多倫多的計算機科學家編寫了一個算法,能夠将現有的2D電影直接轉換成大屏幕的IMAX 3D格式,被稱為數字媒體重新灌錄技術(DMR技術)。
IMAX公司的經營由此出現了轉機。公司開始與各電影公司達成協議,可以幫助他們轉換電影格式,以此換取IMAX影片票房收入的一定比例。
2002年,IMAX公司與環球公司聯手推出《阿波羅13号》(Apollo 13)的IMAX版本,這是利用DMR技術把傳統電影轉換成IMAX格式的第一部作品。此後,借助這一技術,不少好萊塢視效大片也陸續被轉制成IMAX格式上映。
圖源:wallpapersafari
2006年,公司又轉變思路,開始為傳統影院提供免費的IMAX設備安裝服務,以換取20%的票房收入。
直到2009年電影《阿凡達》(Avatar)的上映,使IMAX電影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現象。
美國黃牛黨已将《阿凡達》的票價炒到了100美元一張。而在亞洲各地,電影迷們更是排了幾個小時的隊都一票難求。
圖源:famousaction
《阿凡達》首輪票房就超過27億美元,完全超越了《泰坦尼克号》。忽然之間,好萊塢開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這家公司,IMAX的影院網絡也逐漸成為了好萊塢影片在全球最重要和最成功的發行平台之一。
從創辦至今50多年來,IMAX公司始終專注于沉浸式電影技術,并逐漸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的娛樂技術公司之一。
從同一個高中實驗室裡走出的三個男孩,也締造了加拿大的又一個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