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國隋唐時期,選拔人才采用科舉考試制度以來,這千餘年來的無數次考試,産生了衆多的文武狀元。
士人高中狀元,那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耀,所謂“天上麒麟子,人間狀元郎”,更是中國古代讀書人“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最高理想。
而“連中三元”更是古代科舉考試中最難得到的一個榮耀。“連中三元”指的是某個考生在參加考試的過程中,連續在鄉試、會試、殿試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也就是連續獲得“解元”、“會元”、“狀元”這三個頭銜,這種說法大約出現在宋代。
宋代及以後的科舉考試中,讀書人首先在縣、府參加考試,通過考試的稱為“生員”,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秀才”。考得“秀才”後,才算獲得了參加正式考試的資格。
通過了鄉試的舉人,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會試是由禮部在貢院舉行,由翰林或者内閣大學士主考。會試考中的士人,即為“貢士”,貢士第一名即為“會元”。
貢士接下來就是參加四月份的“殿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後一級,殿試最早由唐代武則天設置,但是沒有形成制度。宋太祖趙匡胤鑒于唐末出現的科考官員結派的“牛李黨争”的教訓,乃在“會試”之後又增加了一級由自己親自出題并主持的殿試,這樣,參加殿試的貢士就都變成了“天子門生”。殿試第一名即為“狀元”。
在這三級考試中,如果要每一級都奪得第一名的頭銜,可以想像有多難?因此,在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号者也寥寥無幾。
據史料統計,從唐代開始的科舉制,到光緒31年(1905年)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在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中,考中進士的大約有10萬上下,有名有姓的文狀元有654名,武狀元有185名。在這麼多的狀元中,據統計,也僅僅産生了17次“連中三元”的情形,另外還有2次武狀元的“連中三元”。
怎麼樣?看到這些統計資料,明白要“連中三元”有多麼的難了吧?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