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日常生活中都能見到和吃到。通過吃魚肉能補充人體需要的各類營養物質,提升人體抵抗力,改善身體的素質,提高綜合能力。在我國普通百姓的飲食習慣中,四大家魚是最常見的魚類,但近些年由于海洋魚種的沖擊,消費人數同比有所下降。
以前在農村,常能見到各種魚類。大魚一般都生活在深水區,而小魚生活在淺水區,捕捉難度相對輕松。孩子們有空就會去捉小魚來食用,油炸以後口感非常好。筆者介紹的五種小魚以前在農村很常見,現在由于水質污染和環境變化等原因,數量明顯降低,很難見到。
一是黃辣丁。黃辣丁又名黃骨魚,主要生活在河流淺水區或者溪流裡,依靠水草或者石塊來掩護。黃辣丁身體呈現出黃綠色,身體非常滑溜,不小心就會被它們溜走,樣子不大。雖然樣子小,但營養價值豐富,能補充人體多種元素,因此常有人用黃辣丁來熬湯或者油炸,熬出的湯湯汁中包含着魚肉的清香,油炸的黃辣丁口感爽脆,吃起來會有上瘾的感覺。
二是噶牙魚。這種魚身上有黏液,而且頭部附近有刺,常會發出“嘎呀嘎呀”這樣的聲音,因此人們都把它叫噶牙魚。想抓這種魚要相對小心,其脾氣很大,不小心就會被其刺傷。在以前的時候,常會去河裡抓這嘎牙魚,魚的眼睛很亮,黏液頗多,但是營養價值一點都不含糊,吃嘎牙魚對脾胃有益。去年回到農村老家,基本都見不到嘎牙魚,去集市上購買一斤要十五塊錢左右。
三是餐條魚。餐條魚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常見的有白條子、尖嘴子、遊刁子等。對常釣魚的人來說,餐條魚最煩,常會在魚餌邊遊動,有時候會發出錯誤信息,讓釣友們空歡喜一場。這種魚的遊動速度很快,在水裡面很活躍,肉質鮮嫩,适合家庭食用,但不适合來招待客人。以前的時候,餐條魚都是家中食用或者喂雞鴨的,基本不招待客人,現在餐桌上很常見。
四是沙底爬。沙底爬又被稱為爬地虎、呆子魚等,以前在農村的小河中很常見,不要老個頭小,性格卻暴躁。隻要有餌料下水,就會争先恐後的去搶,生怕錯過吃餌料的好機會。正是因為此,釣魚人對這種魚非常的讨厭,會影響到釣魚的快感。以前沙底爬也不受大家待見,但随着數量減少,國内對其需求也有所增加,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五是鳑鲏魚。鳑鲏魚是國内優質的原生觀賞魚種,色彩鮮豔,在國内觀賞魚市場上能占據一席之地。鳑鲏魚外形是扁的,在南方地區很常見,肉質鮮嫩,營養價值豐富,适合食用。以前小時候抓到鳑鲏魚以後,就會把内髒清理掉,用來油炸,吃起來别是一番滋味。現在國内市場上的鳑鲏魚都是當觀賞魚來出售,基本沒人會吃鳑鲏魚,畢竟觀賞魚價格和食用魚價格有巨大差異。
以上就是以前農村常見的五種魚,現在卻很難見到,你以前有見過這五種魚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