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裡錄了一個長方形堰塘的場景,朋友圈的朋友誤認為我家門前有一條河,并且羨慕的說,門前有河是多麼美的事情,我解釋清楚時,靜下來不禁對位居我家門前一左一右,大小不一的兩個堰塘做了思考及與河流的比較。
河流有遠方,遠方便具有神秘的氣息。
它的神秘感體現在河流有源頭和去向,兩頭都目力難及,觸發遐思。
堰塘守望的有田野,有阡陌。
堰塘的局限是四埂之裡,一目了然。沒有新奇,也引發不了人的想象。
實在太平凡普通的不值一提。
我門前的兩個堰的水從沒有枯竭,冬季除了天上的雨雪,便沒有活水的注入更換。
看起來就是一潭死水。
然而,它相比現在的河水還是相對幹淨的 。
河流的水是流動的,堰塘的水是靜止的,前者按理說應該是清澈的,後者應該是腐臭的。
現實卻不然,在河裡遊泳都不敢了,而我門前的堰塘卻能夠淘米洗菜洗衣。
河流走南闖北卻弄了一身腥臭。
堰塘故步自封,卻能夠潔身自愛。
堰塘是田野渠道的中轉站,芒種時節,上遊的水便通過堰塘中轉到水稻田裡。
這也算是堰塘有了活水的換新。一年總有那麼幾天的渠道流轉。
還有村民的自覺維護,不會人為扔破銅爛鐵,便不會冒惡臭的綠泡沫。
這不禁讓我深深的感歎不已。
這樣想時,我不禁陷于回憶之中。引起我對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發展對比。
在我少年時期的生活,大概七八歲之前,我所在的鎮郊區的劉家畈有一條河流,那條河流還處在農業社會,原生态,很美,水質清澈,可以直接飲用,河岸上有一人不能合圍的古樹,有樹就會有各色各樣的鳥,就有動聽的鳥聲,河面大約寬至幾十米,河是在沙灘上流淌的,魚多,烏龜鼈都能在淺沙灘看見,那真正是我童年的天堂,在我十歲以後,這條河進入了工業社會,我現在才曉得是那片美麗動人的沙灘引來了工業化機械。
我十歲以前的那條河流是豐富清澈高貴的,我十歲以後,它就越來越醜陋。
造紙廠,沙站,撈沙船,河邊上現代建築裡的生活用水,把這條河徹徹底底玷污了。
天上飛的,水中遊的随着生态破壞在迅速減少,這條河變得越來越醜越來越貧乏。
人的愚昧無知,急功近利使自然變得貧窮。
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以為眼前所看到的河流大概就是如此,他們心裡沒有六七十年代的人關于自然的美,自然的花鳥草木曾經有一個切實的認知和感受 。
所以,我對于我曾經看到的那條河流是有記憶的。
有知識淵博的專家說:“先增長再改革”
有些增長已經充分過剩了。
改革也在進行中,但願天上飛的,水中遊的會随着山青水秀而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多彩高貴。
好的生态環保才會把兒童引向自然,在自然裡兒童自會培養出他們的審美趣味。
六七十年代農村出生的人之所以對自然有熱愛,就是自然的山水給了他們童年。
爬樹遊泳勞動讓他們鍛煉了适應自然的生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