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巴氏消毒法,我們都不陌生,我們日常購買的牛奶,很多就是用這種方法消毒的。
但大多數人隻知道這是一種消毒方法,并不知道它的來曆,究意是誰發明了這種消毒方法?
所謂的巴氏消毒法,對于牛奶來講,主要有兩種:
(一)将牛奶加熱至63℃~65℃,保持30分鐘,這樣可以殺死大約97.3%~99.9%的緻病菌。消毒後殘留的部分嗜熱菌及耐熱性菌和芽孢,多數是對人體無害的益生菌。
(二)将牛奶加熱至75℃~90℃,保持15~16秒。
巴氏消毒法的原則是将病原菌殺死即可,避免因溫度太高造成過多的營養損失。那麼發明這一方法的人到底是誰呢?他就是法國的路易斯·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是法國一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他在上大學的時候癡迷于化學方面的研究。1854年,巴斯德供職于德國一所大學,擔任化學系主任。
1865年,在法國南部,農戶們所養的蠶被一種未知的病疫所侵擾,出現大批的死亡,緻使法國的絲綢工業受到嚴重的打擊。
路易斯·巴斯德聽說後,立刻到當地進行調查。經過認真研究,他通過顯微鏡發現了緻病的微生物——病菌,他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發現病菌的人。他還發現,在高溫狀态下,病菌會很快被殺死。
當時,法國的啤酒業在歐洲很有名,可以說是法國重要的經濟支柱。但是啤酒經常會莫名變酸,失去其香醇的口感,酒商們不得不将壞掉的啤酒倒掉。這讓啤酒界的生産主們十分頭疼。
同年,法國裡爾的一位釀酒廠老闆聽說巴斯德在化學領域很有建樹,邀請他來看一下,能否幫他們解決一下這個問題。
巴斯德研究後發現,變酸的啤酒中,含有很多棍狀的乳酸杆菌。就是因為它們的大量存在并不斷繁殖,才導緻啤酒口感變壞。通過反複試驗,他終于找到了應對這一問題的辦法:将酒放在五六十攝氏度的環境裡保持半小時,裡面的乳酸杆菌就會被殺死。
這就是“巴氏消毒法”的來曆。直到今天,這個消毒方法仍在被廣泛使用。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消毒牛奶,大多是用這種方法消毒的。
其實,巴斯德對科學和人類的貢獻,還遠不止于此。
1880年,法國的雞界開始流行一種霍亂,雞們出現大批大批的死亡。巴斯德聞訊後,立即展開研究。他嘗試将導緻雞霍亂流行的病菌濃縮液注射到健康的雞身上,那批志願雞當天就死了。太慘了~
他把病菌濃縮液放了幾個星期後,再給新的志願雞注射,雞們沒有死。這樣試驗了多次,他發現,病菌在放置一段時間之後,毒性會減弱,而且還會産生抗病的效力。于是,他成功研制出了雞霍亂疫苗。雞們從此再也不受霍亂的困擾,吃麻麻香,身體倍兒棒。
接着,他用同樣的方法,研制出針對羊界的炭疽病疫苗。
巴斯德救了蠶,救了酒,救了雞,又救了羊,無論哪一項成就,都足以讓他彪炳史冊。
這樣就完了嗎?按現在的說法,他直接躺着吃專利,都足以過上土豪的生活了。可是,鬥士般的巴斯德卻永不止步。他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又開始向危害人類的病毒們宣戰。
他通過提煉病狗的腦脊液,降低其毒性,再注射到狗身上,反複試驗,成功研制出了狂犬疫苗。
另外還制成了針對人類的傷寒、霍亂、白喉、鼠疫等多種疫苗。他簡直就是病菌和病毒們的克星,卻是人類的大救星。路易斯·巴斯德,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功不可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