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有800萬年生存史,正式得名隻有83年,還是源自一次誤讀!大熊貓本名“貓熊”,後來因何改稱“熊貓”? 原來是個誤會!
與國鳥、國花、國旗、國歌的意義類似的,國獸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因此,那些被選定為國獸的動物,一定是為這個國家人民所喜愛的、珍貴、特産或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動物。
比如美國的美洲野牛、俄羅斯的北極熊、澳大利亞的袋鼠、英國的獅子,意大利的狼、印度的老虎,等等,都是所在國的國獸。
中國雖然沒有法定意義上的國獸,但是,如果要遴選國獸,胖嘟嘟、萌萌哒的大熊貓肯定能票據榜首。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獸種,主要栖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大熊貓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
更重要的是,大熊貓以其可愛的形象深受國内外民衆和友人的喜愛,曾多次出國擔任友好使者,為中國發展對外友好關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雖然大熊貓如今還不能正式稱得上是“國獸”,但作為“國寶”,可謂當之無愧。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的大熊貓,如今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
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大熊貓雖然在中國大地上已經生存了800多萬年,但是,它正式得名“大熊貓”的曆史,卻隻有短短的80年。
大熊貓被稱為大熊貓前,它的名字通用是貓熊,因為,大确實是熊。按照動物學分類,我國的大熊貓屬于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
中國人對熊貓的認識由來已久,早在文字産生初期就記載了熊貓的各種稱謂。《書經》稱貔,《毛詩》稱白罴,《峨眉山志》稱貔貅,《獸經》稱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貘,等等。
在大熊貓的生存地,它的地方名也各有不同。四川人多稱其為白熊、白老熊,或花熊,岷山藏族地區稱其為蕩或杜洞尕,平武白馬達布人則叫它洞尕,涼山彜族則稱其為峨曲。
所有這些地方名,雖稱呼不同,而其含義與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無非都是說明它的體色白,或黑白,或體型似熊。
另外,大熊貓還有華熊、竹熊、銀狗等别名。稱其為竹熊,是以它主要食性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稱其為華熊,說明它是中華民族所特産的珍奇異獸。
稱其為銀狗,是為了區别小熊貓。當時的小熊貓(小熊貓為大熊貓的遠親,原産地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和尼泊爾)人稱金狗,相對應的,由于大熊貓體色白,人們稱其銀狗。
而大熊貓的近代名稱(即中國國内通行的名稱),最初定名本叫貓熊或大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意即“像貓一樣的熊”。
“貓熊”變“熊貓”,與近代中國的書寫方式改變有關。
20世紀50年代前,漢語的書寫方式是直書,認讀是自右到左。随着西風東進,漢語的書寫方式也迎來改革,由直書而為橫書,認讀方式則是從左到右。正是因為書寫方式的改變,才催生了“大熊貓”這個享譽世界的名字。
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館搞了一次展出,那次的說明标題追了一次時尚,改用橫書的方式書寫——名“貓熊”,但是,由于當時參觀者習慣了直書的自右到左的認讀方式,誤将“貓熊”讀為“熊貓”了。
這種誤讀,很快在主産它的故鄉四川一帶流傳開來。久之成習,人們這才把貓熊更名為熊貓了。此後,它通用的中文名就叫大熊貓,并被社會所公認。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