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中最早記載半兩錢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平準書》,書中記載說:
“及至秦,中一國之币為二等,黃金以镒名為上币;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币”。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将貨币分為“上币”和“下币”兩種,上币是黃金,以“镒”為單位;下币是銅錢,以“半兩”為單位。
這裡的“镒”“半兩”都是重量單位,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兩等于二十四铢,半兩就是十二铢。一铢約合現在的0.65克,因此半兩就是7.8克;關于镒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等于二十兩,另一種是二十四兩,因此,一镒的重量約等于312克或374.4克。
秦“半兩”錢
司馬遷這段記載告訴我們,秦統一後實行的是黃金、銅錢複本位制,上層社會及大額支付用黃金,底層社會以及日常小額支出用銅錢。但是他并沒有明确說明黃金與銅錢的比值關系。文獻記載西漢時期黃金一斤兌換銅錢一萬枚,因為漢朝的很多制度都承襲自秦朝,因此秦朝的時候,黃金與銅錢的比值關系可能就是黃金一斤兌換一萬枚半兩錢。
那麼,秦半兩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出的新貨币嗎?不是的。實際上,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就已經鑄造了半兩錢。因為任何一個王朝或帝國的興起,都需要有一套完善有效的貨币制度來籌集、調動、分配各種社會資源,用以維持王朝或帝國的正常運轉。秦國也不例外,不過因為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有關貨币方面的文獻資料非常的稀少。因此,秦國是如何利用貨币這一工具的,保留下來的文獻中并沒有明确記載。那麼,半兩錢是在什麼時間鑄造的?它在秦國的崛起以及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到底曾經發揮過怎樣的作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