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老一代人的思想裡,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汪海燕家也不例外。她說:“在農村傳統觀念裡,皮影這項技藝是傳男不傳女。”
談起最初學藝,汪海燕有些許難過。“那時候,父親傳統思想很嚴重,一直反對我學習皮影雕刻,隻留給我一些最簡單的事情。”所以最初,對于皮影技藝,汪海燕也僅僅隻是好奇。每天看着父親刮皮、曬皮、畫稿、過稿、畫好後雕刻、上色、熨燙、久而久之,最初的好奇轉變成了喜愛,她想幫着父親盡自己的一點力。“長大一點,父親才讓我開始打打下手。上色時,父親塗正面,反面就留下來讓我來塗,邊塗色邊講塗色對皮影的作用,怎麼去識别皮影塗色的好壞區分。”
父親的反對也曾讓汪海燕十分難過,但是不服輸的精神讓她背着父親,雕刻了第一件屬于自己的作品——觀音,她說:“下午父親從外面回來看到我的作品,感覺還不錯。第二天就正式教我學習皮影。”汪海燕臉上洋溢着驕傲的笑容。
學皮影伊始,父親嚴肅地對她說:“真正要學習,就不像一般看得那麼簡單,隻是好玩,而是一件枯燥乏味,磨性子的技能。”但汪海燕堅決地說:“我下定決心要學習。”十三歲,是汪海燕真正拜師學習雕刻皮影的開始。
“第一次試着拿刀雕刻皮影,手就被劃破了。”汪海燕說,“我們華縣皮影用的是‘推皮走刀’的刀法,即右手拿着刀子紮在棗木闆上牛皮不動,全靠左手轉動皮子刻制。所有功夫都在左手,左手必須有力,而且要掌握力度,勁使到什麼程度,必須完美配合右手。”汪海燕說“汪氏皮影,刻刀有十二種,粗細不一。雕刻的時候,不同花紋,要用不同的刀子,一個作品,手工雕刻約3000刀。”相較于父親那輩,汪海燕覺得自己在練基本功時已經輕松很多。她說,“為了練好這一基本功,我曾在左胳膊上吊上一塊磚,推動皮子向前,配合右手刻。練習‘推皮子’的功力,一練就是三年。”
長時間乏味的練習,曾讓汪海燕失了先前的耐性,她回憶說,“看着别的孩子節假日都出去玩,我也想出去,但所有課餘時間都在練習推皮子,實在是枯燥乏味,多次想放棄。”可是每每看着父親的身影,已經70歲高齡的他還在為皮影技藝默默付出,汪海燕覺着,為了父親,為了皮影技藝能夠傳承下去,她更應該堅守、付出,堅持和皮影一起走下去。
隻要能幹,就會一直幹下去
鳳翔木版年畫傳承人 邰立平
打記事起,家住寶雞鳳翔的邰立平就已經開始接觸木版年畫,他6歲開始學習民間年畫技藝,這一學就是一輩子,用他的話說,“一輩子隻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邰立平,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鳳翔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鳳翔木版年畫的第二十代傳人。先後挖掘整理、複制家傳及流散民間的版畫古樣300餘種。
鳳翔木版年畫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據邰立平介紹,鳳翔木版年畫共需九道工序,畫版的木料多為梨木,梨木在砍伐後要陰幹三到五年,待木質穩定後,将木版拼接刨平,進行貼版。貼版時,将設計好的畫稿用糨糊貼于梨木版上,待糨糊幹後搓去上面的紙胎,再開始刻制。刻完後用洗淨的版印出墨線畫,接下來在印好的線稿上設計顔色,做套色版。“鳳翔年畫以套版印刷為主,套色的順序由淺至深,依次為黃、紫、紅、綠、金、銀,一塊版隻有一種顔色,完成一幅複雜的年畫往往需要七塊版之多,耗時大約2年多時間。”邰立平說。
如此複雜的制作工序,除了擁有深厚的刀工外,更是考驗了人的耐性。回憶起最初的辛苦,邰立平仍曆曆在目。他說,1977年的時候,家裡沒有一塊版,怎麼恢複?怎麼延續?種種問題讓邰立平焦急萬分。“最後自己給自己加壓,每天睡覺不超過4個小時,經常制圖、刻版,一幹就到淩晨四點。”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他一幹就是5年。修複的木版年畫超過了一般手藝人兩三代的活。
直到1982年,由于常年熬夜,邰立平臉腫了起來,家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就連村裡的赤腳醫生都勸他,再熬夜的話,命都會沒有的。“不得已,我隻好放慢腳步。”
“在恢複年畫的艱難歲月裡,我也曾做過思想鬥争。”邰立平說,“想到自己的父親,也想到鳳翔木版年畫的制作技藝不能在我這裡斷了,五年間我恢複了近千塊版。”談起當時,邰立平眼裡有些許淚花,看得出來,他對這份手藝的熱愛與堅持。“隻要能幹,就會一直幹下去。”邰立平如是說。 華商報記者 張毅
『守藝人』征集令
如果您是手藝人,不管是雕刻、刺繡、木雕還是皮影,我們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做文化精粹的傳播者,加入我們,将您的作品展示給所有關注手藝人的朋友們,向他們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精神。
1.守藝故事(請注明姓名、年齡、人物故事以及聯系方式等)
2.所有來稿請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