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子過”但現在社會,教育孩子的重擔往往落在媽媽身上。但很多媽媽把握不好教育孩子的尺度,對孩子逆來順受,錯把溺愛當寵愛。這也導緻孩子缺少獨立性,變成“高分低能”,無法融入社會,沒有自己的決斷,成為“媽寶男”,遇事不決找媽媽。
在《愛情保衛戰》這檔感情為主題的綜藝節目中,就出現了一個 奇葩的相親男。
他和媽媽手牽手上台,開始觀衆以為母子之間感情非常好,沒想到節目最後才發現是一個“媽寶男”。
他們上這個節目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給26歲的孩子找一個合适的老婆。主持人讓男生自我介紹,男生卻看向媽媽,随即媽媽便開始介紹自己的孩子。主持人反問到,是你相親還是你孩子相親,為何不讓孩子自己說,他已經26歲了,他應該有自己喜歡的類型。
但這位媽媽卻反駁到,“沒事的,我可以替我兒子說,他還小。我兒子也還不成熟,現在還穿着紙尿褲,所以我替他說沒什麼問題。”
這句話說出來,全場震驚,一個26歲的男生竟然還穿着紙尿褲,難道一個有手有腳的大男孩連自己上廁所都不會嗎?
不僅如此,這位媽媽說,他和孩子一直都是同吃同住,互相喂食,就連相親的标準也是她定的。所謂找一個合适的人,就是要找一個能夠在她走了之後能夠代替她照顧“孩子”的人。
這種奇葩母子,自然不可能相親成功。
但這對母子的畸形關系卻值得我們反思。
僅憑一句“他還是個孩子”,父母就可以包攬26歲男生的一生嗎?這不是愛,是傷害。
作為家長,應該愛之深,責之切。不要用“他還是孩子”就不對他犯的錯進行教育。
到底如何教育孩子呢?
我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給出了兩點建議:
第一,給孩子立規矩,樹底線
我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孩子一樣的。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要給孩子立規矩、樹底線。無論孩子是哭還是鬧,都必須按照規矩來。破壞了規矩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第二,培養獨立意識,責任感
節目中的相親男,遇事不決找媽媽,這也不能怪他。從小都是媽媽為他做決定,他自己是沒有完整的獨立人格的,是媽媽的附庸品。孩子從出生後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作為父母該放手就得放手,不然孩子走出社會就變成白癡了。
父母有撫養孩子的義務,但沒有決定孩子人生的權利。就像這位26歲還穿紙尿褲的男生,未來已經被媽媽的溺愛毀了,無法融入社會,将來父母老去後,他一個人肯定無法生存。
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但真正的愛是放手,而非禁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