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程曉玲 每經編輯:劉豔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
東北三省最新人口格局已然明朗。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東北地區常住人口減少1101萬人,占全國比重由8.18%降至6.98%。
其中,黑龍江常住人口3185萬人,比10年前減少646.39萬人,為全國人口數量下降最多的省份;吉林、遼甯緊随其後,分别減少337.93萬人、115.49萬人。
具體到東北各個城市的表現,則出現一定分化。
在東北36個地級行政區中,除長春、沈陽、大連外,其餘33個常住人口均為負增長。
最受關注的4個副省級城市,哈爾濱是唯一負增長城市,十年間減少62.6萬人,勉強保住千萬人口大關。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春十年人口增量138.98萬人、增長率達18.10%,均居東北首位。其也成為除哈爾濱外,最接近突破千萬人口的第二個東北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東北地區整體呈人口淨流出狀态,但分區域來看,遼甯仍為人口淨流入,即常住人口超過戶籍人口。此外,東北共有7個城市人口淨流入,除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外,還有盤錦、大慶、營口在列。
四座副省級城市,集聚36%東北人口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這一趨勢在東北地區同樣明顯。
2020年,東北三省人口接近一億,總共為9851萬人。其中,大連、長春、沈陽、哈爾濱人口合計超過3555萬,占比達36%。
從三省内部看,長春、哈爾濱、沈陽3個省會城市人口首位度分别為37.66%、31.43%、21.2%,高居東北前三,大連以17.49%排名第四。
這種集聚度是什麼概念?
與其他地區對比,中部六個省會城市中,人口首位度最高的武漢也才21.34%,其餘5個省會都在12%~15%之間;在長三角,杭州、合肥、南京3個省會人口首位度分别為18.49%、15.35%、10.99%,最高的杭州也不及長春一半。
除了人口比重,東北四大城市人口絕對值變化也備受關注。
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常住人口分别為1000.99萬人、906.69萬人、902.78萬人、745.08萬人,與十年前相比分别增長-5.89%、18.1%、11.37%、11.36%。
對比2010年,四城排位最大的變化是長春反超沈陽,排名升至第二位,不過二者之間相差僅4萬人左右,差距十分微弱。排名末位的大連,與上一名的差距則越拉越大,從2010年100萬左右擴大到2020年160萬左右。
而哈爾濱作為東北唯一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十年間從1063.6萬人減少至1000.99萬人,是東北、也是全國唯一出現人口減少的省會城市。雖然勉強守住千萬大關,但哈爾濱已正式退出全國十大人口城市行列,其領先第二名的優勢也在持續減弱。
有分析認為,以哈爾濱年均減少6.3萬人的趨勢看,很有可能在未來一兩年内失守千萬人口大關。在其身後,新晉900萬 級别的長春和沈陽,則有望争奪東北下一個千萬人口城市。人口總量暫時領先的長春,已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确提出“常住人口超1000萬、經濟總量邁向萬億”的目标。
33城人口收縮,4座城市人口減少超百萬
中心城市人口加速集聚的另一面,是東北絕大多數城市人口集體下滑的困境。
梳理東北36個地級市(自治州、地區)第七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發現,除長春、沈陽、大連外,其餘均為負增長,也就是呈人口收縮狀态。在這種趨勢下,東北三省過去十年間常住人口減少1101萬,幾乎相當于半個吉林省、整個海南省的總人口。
其中,黑龍江包括省會哈爾濱在内,13個城市無一“幸免”,十年間人口下降均在10萬人以上,全省人口減少646.39萬人,成為全國人口流失最多的省份。
而在吉林9座城市中,除長春外,人口均有不同程度減少,全省共減少337.93萬人。
遼甯僅沈陽和大連人口增加,其餘12個城市人口均為負增長,全省共減少115.49萬人。
進一步聚焦這33個人口負增長城市,有8個十年間人口下降均超過50萬人,且都來自吉林、黑龍江兩省。黑龍江綏化、齊齊哈爾和吉林四平、通化4座城市,十年間人口減少更是都超過100萬,分别達到166.03萬人、129.95萬人、157.16萬人、102.25萬人。
兩座吉林城市——“東北三大糧倉之一”的四平與位于長白山腹地的通化,人口減少幅度最為嚴重,十年人口數量分别下降46.41%、43.97%;地處我國最北部邊疆的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人口也下降35.24%,緊随其後。
相比之下,遼甯人口減少程度相對較小。
東北三省中,十年間人口下降少于20萬人、且下降程度低于10%的城市共有6個,分别為盤錦、營口、大慶、朝陽、阜新、葫蘆島。其中,除大慶位于黑龍江外,其餘5座城市均位于遼甯。
對此,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副教授李雨潼此前分析指出,東北三省内部,呈現出由北向南梯次流動的特點,即黑龍江向吉林和遼甯流動,吉林向遼甯流動,遼甯向北京、天津等地流動。同時,各個省内部的城市化進程依然在繼續,呈現出從農村到小城市,從小城市到中心城市的流動規律。
圖片來源:攝圖網
7座城市人口淨流入,盤錦、大慶、營口在列
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北36個地級市(自治州、地區)中,有7個城市人口淨流入,其餘均為人口淨流出,占比超過八成。
7個淨流入城市中,除大連、長春、沈陽、哈爾濱4個核心城市外,還有盤錦、大慶、營口3市在列。
其中,沈陽人口淨流入最多,為147.37萬人。大連、長春人口淨流入也均在130萬以上,哈爾濱人口淨流入50萬左右,盤錦、大慶、營口則都在10萬以内。
人口淨流出城市中,有5個城市淨流出超過50萬,其中3個城市超過100萬,分别為:鐵嶺(50.38萬人)、通化(84.47萬人)、齊齊哈爾(119.96萬人)、四平(136.71萬人)、綏化(146.09萬人)。綜合來看,人口淨流出最多的綏化、四平、齊齊哈爾和通化,同時也是過去十年常住人口減少最多的東北城市。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東北人口流失現象,不應盲目“唱衰”。有不少專家明确指出:人口流出未必就是壞事。
一方面,人口的空間再配置在全球已是普遍現象,随着人口向少數大都市圈集中,一部分農村或小城市人口規模會随之減少,這是必經的城市化過程。另一方面,在很多人将目光聚焦于總量變化時,往往忽略了更能反映發展質量的人均指标。
從最新公布的2020年常住人口和GDP數據來看,東北三省人均GDP在全國排名中後段,其中遼甯位居中間位置,排名第15位;吉林和黑龍江則均排名倒數,分别居第24位及30位。
獨立經濟學家、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主任李鐵認為,從經濟總量、人均GDP來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滞後正是東北人口外流的重要原因。
不過也應看到,東北經濟發展的韌性仍在,基礎較好。
東北人才儲備豐富,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16.75%,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16年,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71%,在全國屬較高水平,城市發展基礎較好。
此外,東北本身資源豐饒,農業、旅遊等産業發展較快;與此同時,東北具備較好的高校、科研資源,而且本身的産業基礎還有改造和升級空間,完全有可能在下一輪高科技産業發展中有所突破。在積極推動全面振興的努力下,東北地區穩步發展的前景可期。
按照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的判斷,未來,東北除了一些大城市周圍集聚制造業、服務業及高科技産業外,其他地方會承擔更多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生态安全功能,還有國防邊疆安全等功能。在整個經濟格局當中,東北所起到的上述功能會越來越重要。
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