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安東尼·福奎阿執導了經典史詩電影《亞瑟王》。
亞瑟王是古不列颠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國王,也是圓桌騎士的首領,被稱為“永恒之王”。
要看懂電影不難,但理清楚電影裡面的背景和人物卻不容易。
雖然電影以冷色調和大制作強調它是一部史詩電影,但相比于《勇敢的心》這類真正的史詩大作來說,輸在了人物形象不夠飽滿和情感變化相對單調上。
電影線索
公元300年,羅馬人的疆土從阿拉伯擴張到不列颠,但他們還想要更多土地和人民。
而不列颠東部強悍的薩爾馬西亞人頑強抵禦羅馬人,他們幾乎滅族,羅馬人為他們的頑強精神折服,饒恕了他們。
不過,作為回報,他們的子孫必須加入羅馬軍團,為帝國效忠,這對這些薩爾馬西亞人不是什麼榮譽。
換我們東方人來說,這就是認賊作父,不過那時候的不列颠人可能沒有那麼多講究,但這也意味着他們要世世代代為羅馬人服務。
少年蘭斯洛特就是他們的後代之一,他需要離開自己的家人為羅馬人在不列颠服役15年。
而他的首領就是亞瑟,他們叫他阿托裡烏斯一世,而蘭斯洛特後來成為了圓桌騎士團的一員。
關于亞瑟
從電影裡我們知道亞瑟從小就因為戰亂和父母失散了,值得一提的是,亞瑟作為一個半傳說人物,我們對他的來曆并不清楚。
電影淡化了亞瑟的童年經曆,電影認為亞瑟是一個羅馬人和凱爾特人混血兒,他的親人死于藍軍之手,為此他早期為羅馬征戰。
電影的不足之處就是缺失了亞瑟的成長經曆,曆史上,亞瑟被魔法師預言會當上英國國王,而亞瑟更是拔出來了那把具有魔力的“石中劍”證明了他是天命之子。
亞瑟如何擁有十二圓桌騎士電影也一筆帶過,不過我們可以看到潇灑風流蘭斯洛特,魯莽豪邁的鮑斯,百發百中的崔斯坦……
為什麼是圓桌騎士呢?因為他們開會都坐在一張圓桌上。
圓桌沒有上下之感,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比誰要高貴,這其實體現了亞瑟一點很重要的地方,他沒有階級感,倡導自由平等,當然也可以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亞瑟曾經禱告說:“如果隻有犧牲我的生命才能換取他們的生命,為了能讓他們再次嘗到自由的滋味,我會欣然答應的。”
亞瑟之所以會得到衆騎士的效忠和信任,不是沒有原因的,但身為一個領導或者說一個帝王,他卻是過于單純的,這也導緻了他日後的死。
在亞瑟的眼裡,信仰和自由高于一切,蘭斯洛特說他是在為一個不存在的世界戰鬥。
他會為無辜人的死亡而不忍,會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會認為信仰和團結能戰勝一切。
與羅馬人的矛盾
羅馬人的疆土越廣,敵人也越多,他們決定撤出不列颠,不列颠會變成什麼樣子,他們已經不再關心。
而羅馬人一走,更加殘暴的撒克遜人就會占領不列颠,這些日耳曼野蠻人會讓整個不列颠會陷入腥風血雨,他們是真正的屠殺。
羅馬人想讓這些騎士一起回羅馬,他們甚至想讓騎士們冒着生命危險營救教皇一個被困的學生。
可是按原先約定,薩爾馬西亞騎士服役十五年就可以得到自由,這些人早就暢想自由後的生活了。
亞瑟接受了羅馬人的營救任務,但承諾任務成功後就給予衆人自由。
在營救成功後,亞瑟失去了一個兄弟,他也認清了教會的僞善,這對他的信仰和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而面對撒克遜人的入侵,羅馬人的逃離也讓亞瑟明白自己要為自己而戰,為不列颠人民而戰,為自由而戰。
各方勢力
羅馬人長期占據不列颠,他們自稱是文明的傳播者,神的使者,他們剝削底層人民,肆意剝奪他人生命。
羅馬人在教皇的号召下,打着上帝的旗号消滅異教徒,他們是虛僞無情的,不管是不列颠人還是薩爾馬西亞人,都是他們利用的工具。
在不列颠,哈良德長城北面的地方,存在着一支“藍軍”,他們都由流浪者和野蠻人組成,亞瑟率領的薩爾馬西亞騎兵就多次和這支藍軍厮殺。
亞瑟的父母死在藍軍手裡,他也一直仇恨藍軍,但随着認識的加深,藍軍人的頑強與不屈,也讓亞瑟意識到他們才應該是這片大陸的主人,他們冰釋前嫌,共同對抗撒克遜人。
而同樣在哈德良長城北面,撒克遜人才是最可怕的。
撒克遜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他們原本是德國境内的薩克森人,他們北上渡海至不列颠海岸,而電影裡面一個不符史實的是撒克遜人在北面不在南面。
電影裡撒克遜人自認為自己是高貴的,他們殘忍狡猾,而且戰鬥力強悍。
因為他們是異族人,他們對本土不列颠人采取血腥屠殺,引起了多方勢力的反抗。
電影評價
《亞瑟王》制作成本高,畫面也很有權遊的感覺,但導演如果将電影拍成幾部的話,徐徐介紹亞瑟的一生的話,可能其評價還會更高一層樓。
而在電影裡,我們不能很好的讀出亞瑟這個傳奇人物的魅力所在,形象單薄了些,這也是影片最大的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