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夏天的一個雨夜,北京市密雲縣醫院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張啟華。在來此處之前,他已經走訪了市裡的各大醫院,給出的結果都是,岌岌可危。來密雲縣醫院尋求傳說中的名醫“劉大夫”成為了他最後的希望。
這一晚,内科醫生劉振儒在得知消息後冒雨從家中趕來。初步問診後,他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這個病人得了嚴重的破傷風。一語既出,嘩然四起,病人的病症在于眼歪、嘴斜并伴有強烈的頭痛感,身上卻是看不到一點傷口。劉大夫的“破傷風”結論,依據到底從何而來?他對于破傷風這類病為何如此笃定呢?
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由北京銀行獨家冠名播出的北京衛視《檔案》特别策劃《我是一個兵》系列節目,8月1日晚21:50将為您特别揭秘革命老兵劉振儒的“人世間”。
烽火狼煙英雄譜 從軍報國英雄夢
劉振儒,1932年出生,北京密雲馮家峪村人。父親劉慶武是馮家峪抗日自衛軍中隊長,抗日戰争時期,曾配合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老十團”白乙化的部隊在密雲南灣子伏擊戰,共擊斃日軍90餘人,繳獲輕機槍1挺、步槍40餘支及辎重一批。
從小父親的言傳身教,讓劉振儒從小就立下了長大要從軍報國的志。1947年,劉振儒圓了自己的從軍夢,成為了一名人民解放軍。當時,他才僅僅15歲,卻經曆了大大小小20多次戰鬥。
在一次戰鬥中,劉振儒負傷住進了野戰醫院,而自己的連長因為掩護隊友中槍,患上了嚴重破傷風病。由于當時醫療條件有限,連長犧牲了,這也是劉振儒第一次接觸破傷風病。随後他被首長看中,留在醫院擔任通信班長,那時的他還沒有想到,從此自己這一生都将奉獻給醫院。
報國從軍,書寫傳奇一生
征戰南北,大漠孤煙
新中國建立後,劉振儒南下到安徽數次參加剿匪戰鬥,後來被部隊培養成醫護人員、藥劑師。随後,他随新建的鐵道部隊赴朝鮮,在敵機狂轟下搶修鐵路,救治戰友和朝鮮百姓,成為“最可愛的人”。
回國後,他參與我國第一條自建鐵路——黎湛鐵路的建設,後來轉戰到鷹廈鐵路建設。之後,他又被選送到重慶第七軍醫大學學習,從此成為了一名正式的軍醫。
1969年,劉振儒的工作再次調動,奉命去新疆支邊,擔任新疆兵團工交部青年農村衛生隊隊長。随後,他又創建了農場醫院,在風沙滾滾的戈壁灘上與戰友們一起建設新邊疆8年之久,直到1975年再次回到原鐵道兵第14師師部醫院工作。
在這裡,他又一次上了“戰場”,又一次見識到了大量的破傷風病患。
退伍回鄉,紮根基層
耄耋之年,再次披挂上陣
1978年,中央軍委決定進行第六次部隊大裁軍。這一年,劉振儒主動提出了轉業申請,并經過了師部領導批準。對劉振儒來說,回家鄉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他想用自己所學的醫療技術服務家鄉的父老鄉親,回報家鄉人民的養育恩情。
就是在這裡,劉振儒醫治好了像張啟華這樣的破傷風病患和不少有疑難雜症的病人。平日裡,劉振儒并沒有過多地和同事們宣揚自己在部隊時的經曆,但多年來的軍人作風讓他身上的軍人本色毫無更改。為病人服務,永遠是他身為一名軍醫的職責和追求。
2003年,劉振儒已經退休在家。這一年非典疫情肆虐,劉振儒每天都在關注着疫情的最新動态,已是80高齡的他數次向領導申請,想要重回一線與病魔做鬥争。考慮到劉振儒老人的身體情況,他的請求并未被批準。直到疫情被逐漸控制,劉振儒懸着的心才漸漸放下。
2019年,這位一輩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軍醫去世了。劉振儒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堅守與付出,守住的是軍人莊嚴神聖的使命,是人民軍隊的英雄本色。他用一生的奮鬥,訴說着人民子弟兵為人民服務的故事。
鐵血丹心為人民,熱血守護人世間。時值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由北京銀行獨家冠名播出的《檔案》特别策劃《我是一個兵》系列,震撼推出——革命軍人劉振儒的“人世間”,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