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來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人生是一場修行,修的是身心,修的是智慧。第一次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為梁先生的博覽古今、學識淵博所折服。他的文章遣詞用句華麗優美,古今中外典故信手拈來。他的文章既有哲理的輸送,又有會心一笑的幽默。先生說,人生不過如此而已,人生豈能真的如此而已。
梁實秋原名粱治華,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餘杭人。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内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1915年考入清華,1923年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曾先後任教國立東南大學、國立青島大學。1949年任台灣師範學院英語系教授。1987.11.3日病逝于台北。梁實秋先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和魯迅先生的論戰。兩位文學大家因為對《盧梭論女子教育》一文的看法不同,而在報紙上的據理力争、唇槍舌戰,想必那時“戰況”精彩異常。
人生天地間,各有各的姿态。就像先生在書中說的:風雲際會,拖青纡紫者有之,踵武陶朱,腰纏萬貫者有之;有一技之長,出人頭地者有之;而坐擁臯比,以至于吃不飽餓不死者亦有之。人生不都是功成名就,接受平凡的自己,也是人生的一大進步。就如汪國真所說“我喜歡這樣的平凡,我也努力成為這樣的平凡”。人這一生,短則幾年數十年,長則百年有餘,豈能人人都是“梁實秋”呢?作為一個“凡人”,我亦快樂知足。梁先生說:“快樂實在心裡,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所謂快樂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謂。沒有苦痛便是幸福。”
“勿以善小而不為”,好習慣成就你我。培根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該追求好習慣。人的天性大緻相同,習慣卻是慢慢養成的。一旦養成很難改變。自古以來:禮義廉恥、謙讓、節儉都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曾幾何時我們隻顧埋頭向前,忘了“好習慣”于我們是何等的存在意義。好習慣是餐桌前的禮儀,好習慣是圖書館裡不打擾他人的自覺,好習慣是對父母長輩的尊敬。
世間百态,人人不同,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人世冷暖酸辛。就如同世間大樹,高聳入雲者有之;矮墩者亦有之;有向陽者;亦有喜陰者。世間有千千萬萬的人,更有千千萬萬的事,豈能事事都如意?這世上總有喜歡我的人,亦有讨厭我的人,無法做到人人都喜歡,那就過好自己的生活。人生本來的模樣,亦是淡定從容過一生。一屋兩人三餐四季,平淡卻不孤單的過一生,也是人生一種難得的境界。
隻要能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平凡的日子也會變得絢爛多姿。慢慢數十載,豈會一直順心順意?花朵亦有春夏之分,人生亦有低谷之時。在困難中不自棄,在低谷時要堅持,對生活中的考驗亦都保持一顆堅強和從容的心,再難的時光也會品出蜜糖的味道。
人生貴在适意,與其愁眉苦臉,不如笑看人生。梁先生說:自殺者常是樂觀的人,幸福者倒常是悲觀的人。人生不是隻有平安喜樂,苦雨凄風亦是生活,找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淡然豁達得過一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平淡生活亦是開心從容,“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生活也可安然淡定。人生匆匆,白駒過隙,曾幾何時,受瑣事之累,忘記初心?
人生百味,孤獨寂寞是陪伴我們最久的一種,如影随形不離不棄。有人是“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的空寂;有人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寂寥;有人是“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落寞,還有人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清幽。無論何人,都無法陪我們走完一生,品味孤獨享受孤獨,把孤獨當成人生中的一道美景。
讀梁先生的文章,需要一定的年齡和閱曆。否則怎麼能讀懂先生的用意?從書名可看出先生的為人處世:平靜淡然、心胸豁達。《人生不過如此而已》,人生又豈能真的如此而已,這隻是表現作者的一種生活态度。猶如梁先生說的:“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