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義
這本筆記的内容,以2019、2020兩年的《人民教育》為主,《中國教育報》為輔,此外還有一些書籍報刊中關乎教育的經典性表述,以及自己對于教育所思所感的濃縮性記錄。
這些内容于我而言,一則是生命的需要,再則是職業的需要,當然籠而統之,其實屬于一回事,那就是,在我的教育曆程中,尤其近幾年,我迫切需要借助中國同行以及全球教育最權威的表述,來發酵、深化和厘清關于教育的一些思考,以便在寬坦的道路上能走得更快一些,能收獲更多一些。
每每看到我所熟悉的校長,多在積澱深厚、思維敏捷、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55歲左右便退居二線,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就時不時從思緒中閃過!過去我沒有追逐世俗所謂的成功,今後更不會“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但我非常留戀這份職業,留戀在我終于想清楚了許多關于她的微妙問題之後,留給我的從教時間卻越來越短。
2020年教師節那個晚上,一向睡眠極好的我,竟然因此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很多時候,隻能後悔自己年輕時機遇頻繁,但卻沒有選擇去江蘇、浙江這些觀念發達、平台廣闊、珍視人才的省份。因為這種優勢,上面這些省份,60歲上下的優秀教師,同樣是彌足珍貴的教育資源。他們整理教育心得,指導青年教師,優化教育決策……正所謂“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時間非常珍貴,需要讀的書又很多,基于“最權威”的定位,于是我選擇了《人民教育》和《中國教育報》這一刊一報,并以摘錄精彩片段的方式一邊閱讀,一邊筆記。清代學者章學誠有訓:“讀書如不及時筆記,猶如雨落大海沒有蹤迹。”幾十年來,仗着記性好,讀書從來不去筆記。這些年來,才越來越感覺到筆記對于讀書治學的重要性。在身邊楷範語林先生激勵與前賢章學誠箴言啟發的雙重驅動之下,我紮紮實實培養起了筆記的習慣,效果果然格外明顯。
兩年以來,《人民教育》中的一批文章,于我啟發很大,有些不啻于醍醐灌頂後的豁然開朗,比如促進深度學習、發展學生思維、重建教育生态等一批專論。閱讀中面對大量重複庸常的所謂“正确的廢話”,我之所以還能耐着性子去逐篇排查式閱讀,就是因為每期總會有三篇左右讓我驚喜的壓卷之作。再或者,即使一些平庸之論,個中也偶然會有遺貝散珠。筆記内容多為後者;對于前者,我舍不得掄斧取舍,所以盡量大篇幅摘錄,以保證其闡發的完整性與系統性。
《人民教育》每期應在10萬字以上,兩年48期,我提煉的精華近10萬字。因為于我收益極大,電子版本,就陸續發給了幾位好學不倦而又聰穎可望的友人同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便利和幫助。
讀書、筆記、闡發,以此修養自己,裨益師友,優化職業,于我而言是很開心的事,所以欣然行之,從不以之為累!
庚子歲末,甘泉子于心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