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猜個謎語——小時繃着青皮臉,老來皺起紅皮臉,生的熟吃惹人笑,熟的生吃不稀奇。
猜不到?不要着急,答案馬上揭曉。
原來是水果界中的“皮包骨”——棗。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圖中的棗好像和平常市場上賣的棗不一樣,但不一樣在什麼地方呢?
外形不一樣
此棗名為豬腰棗,武隆特産,其外形和其他棗子不一樣之處在于其果實呈圓柱形,果肩較寬,腰部稍瘦,略微凹陷,形似豬腎(即“豬腰子”),因此得名豬腰棗。
生長環境不一樣
豬腰棗樹生長在海拔高度在170-1477米之間,且土質優沃的烏江邊上,因其種優,樹勢生長健壯,适應性強,自然座果率高,豐産,果實品質優良。其果實鮮棗皮薄光滑、果肉細膩、口感甜中帶酸,色澤豔麗美觀,無論是外表還是内在都可以算是鮮食棗品種中“高顔值、真内涵”的代表。
營養價值不一樣
武隆豬腰棗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營養價值和其他棗也不完全一樣。豬腰棗中富含蛋白質、氨基酸、36種微量元素及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P等,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維生素含量比正常的棗更高,在當地被稱為“天然維生素丸”。
武隆豬腰棗樹開始馴化栽培的起始年代難以準确推斷,據史料記載:公元659年,唐太尉長孫無忌因反對武則天為後,被流放到黔州(今彭水縣),其食譜裡就有每月食棗1升的記載(見《武隆縣志》、《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民族宗教志》),由此可見在上千年前,這裡的人們就有栽種棗樹的習慣。
長孫無忌被貶至彭水,為何棗樹又是栽在武隆呢?
原來,唐初的江南道範圍太大,後分江南東、西道及黔中道,黔中道治所在今重慶彭水郁山鎮。
長安離黔州數千裡,需越秦嶺、翻巴山、涉蜀水。而當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涪州(涪陵)到黔州當時不可能走烏江天險的水路。長孫無忌4月被貶,7月就死,群山險灘嚴重阻礙了他的行程,閑适悠遊的他不幸被許敬宗追上逼死于途中。
顯慶四年(659年)七月,唐高宗讓李勣、許敬宗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無忌謀反罪狀。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長孫無忌自缢。長孫無忌死後,家産被抄沒,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而被逼死的長孫無忌就近埋于信甯縣(今武隆江口鎮,當時屬黔州所轄,宋代廢縣設鎮,後長期為彭水縣所轄,1950年劃歸武隆縣)。
豬腰棗的食用方法跟其他品種的棗子差不多,既可生吃,也可熟食,還可加工制成棗幹、棗泥、棗脯、棗醬、醉棗、熏棗、焦棗、烏棗、蜜棗、棗罐頭、棗茶、棗酒、棗醋、棗原汁飲料等,還能烹調,用它饨雞、炖鴨、炖豬腳等,都别具風味,又甘美滋補,尤其是在秋天來一碗棗炖銀耳湯,真是解燥、潤肺的養生佳品。
來源:尋味武隆微信公衆号、武隆老家群微信公衆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