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跑偏的數學啟蒙
很多孩子的數學啟蒙都是從數數開始的。
但小齡搶行教數數,數學啟蒙其實很容易跑偏。
小區裡有個孩子,平時沒少練數數,1 歲多就能數到 10,現在還不到 3 歲,100 以内正數、倒數,張口就來。
每次都能赢得一片喝彩。
但是,有一次,我拿一包熊仔餅,給在場的小朋友每人分了 5 塊。
分給他的時候,我問他一共幾塊。
他有模有樣地數「12345」,但數完卻說「3 塊」!
很顯然,這種會數數,隻是一種假象!他隻是會唱數(能夠說出數字),還無法做到對應。
圖源:網絡
很多孩子跟溜唱數可以,點數對應就不行了
當然,不到 3 歲,這種現象很正常,不過我還是忍不住要給急于教孩子數數的家長提個醒:
教數數,一定要結合實物,讓孩子有對象感,而非說天書。
用腦科學來解釋,天書式會數數基本等于說話,隻是激活了語言相關的區域,沒數學啟蒙啥事!
而且,這種跑偏的啟蒙方式,可能正在扼殺孩子的數學思維。就長遠來看,還有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02 數學啟蒙,感官先行
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0~6 歲的孩子屬于「感官學習者」(Sensorial Learner),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主要通過身體的感受去認識世界,還沒有完善的邏輯思維能力。
換句話說,孩子學習是感官先行。他看到、摸到一個蘋果,也聽到你說「一個蘋果」,但他卻要用很長的生活經驗,才能将其抽象出來,與數字 1 對應起來。
先教數數,等于跨過感官認識,讓聲音語言,甚至數字符号先行。這樣教出來的孩子,看起來發展得很好,能連續說出好多數字,可能還認得不少數字符号,家長臉上很有光,但孩子僅僅是能說出數字的名稱而已。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令人羨慕的能力,或許正在幹擾孩子對數字本質的感知。
這種感知,換成專有名詞叫數感(Number Sense)。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标準(2011版)》關于數感的解釋是:
數感主要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
說白了,數感能幫孩子理解數、量,幫他建立生活和數學之間的聯系。數感好的孩子,看到兩堆蘋果,不用數,也能感知哪堆多哪堆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也能抽象到數學層面去解決,反過來,也能用數學概念去指導生活。
圖源:網絡
與其憑空唱數,不如調動多感官,品味數字
數學源于生活,數學啟蒙也應回到生活中去。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數學就是計算和做題?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學數學沒用?
根源就在數學啟蒙階段,沒有建立好的數感,導緻他們對數學的認識脫離生活,脫離具體情境。
數學家陳省聲曾說: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時間學數學,但我們其實隻是學會了計算,而不是數學。
這也正是為什麼很多家長從幼兒園就開始給孩子補習數學,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的數學還是一塌糊塗。
沒有正确的數學啟蒙,不建立起基本的數學思維,孩子學數學隻能靠死記硬背,當然越學越吃力。
03
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數學啟蒙,應遵循從實物,到圖形,再到字符,這樣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結合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特點,應着重培養數的概念、集合分類、匹配對應、比較、排序、模式規律、測量、圖形、空間方位等。
聽起來很吓人,其實推開生活之門,你會發現,它們一直都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隻是很多人并未留意,也不覺得那就是數學。
❶ 給孩子一把尺子,他會發現「數」 一把尺子量一切,孩子會去測量你的腳有多長,猴子玩偶的尾巴有多長,桌子有多高……
這是一個發現數的奇妙之旅。
把實物變成數字,量化了之後,小腦瓜又會進一步去比較:媽媽的腳比我的腳長 6 厘米,鞋子要比腳長 1 厘米才不夾腳也方便穿脫。
這個測量工具,還可以是一個台秤,一個體溫計,一個量杯……交到孩子手中,都會産生神奇的魔法。
其中涵蓋了數的概念、測量、對應(每一樣東西都對應一個長度/重量等數字)、比較,很可能還有排序和分類。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從實物到數字的這種思維。孩子慢慢就會意識到,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可以轉換成數學問題。
奧數第一人孫路弘老師說他的數學啟蒙就是從家裡的台秤開始的,爸媽買回家的東西,他都要放秤上稱一稱,時間久了,不用稱,他就能大緻估摸出重量。
圖源:BBC紀錄片《數學的故事》
❷ 帶孩子去菜市場 菜市場是生活中用數學最多的地方,有時間,不妨帶孩子去菜市場感受觀察:
菜市場有分區(蔬菜、肉類、豆制品、熟食、水産、活禽等),蔬菜有分類(吃根的,吃莖的,吃葉的,吃花的,吃果的),孩子瞬間學會什麼叫集合分類。
詢問價格,貨比三家,學會比較。
稱重,學會測量。
付錢,找零,學會計算。
把抽象的數學,還原到具體的生活中,才是數學啟蒙最好的樣子。
❸ 讓數學回歸生活 除了菜場,生活中的很多場景,都有數學的身影。我們稍微有點數學啟蒙的意識,孩子就會收獲良多。
▶ 飯桌上,讓孩子數數一共幾個人?每人一個勺子、一雙筷子,一共需要幾個勺子,幾雙筷子?(數量與對應)已經準備了 3 個人的,還需要準備幾個勺子,幾雙筷子?(簡單的計算)
▶ 穿衣,一個扣子,一個扣眼,是對應和匹配;扣扣時,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往上,是排序。
▶ 出行,爬樓梯,坐電梯的時候,借助身體的感覺,電梯燈的視覺提醒,跟孩子一起數1234……讓他建立數量對應的概念。
▶ 坐車,寶寶坐中間,媽媽在右邊,爸爸在左邊,奶奶在後面;在下一個紅綠燈路口向右轉。(空間方位方向)
根據孩子的理解力和知識水平,告訴他這是高樓,那是立交橋(觀察幾何圖形);這是出租車,那是電車(分類);
▶ 戶外,觀察葵花、蜂巢、蝸牛、蜻蜓,讓孩子發現規律,領略大自然中的數學之美。
圖源:網絡
大自然中的數學之美
不用刻意,隻要你留心,帶孩子收玩具,整理衣服,就會練習到分類、配對、排序、空間等數學思維的基礎能力。
正因為數學與生活結合緊密,學齡前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孩子可能都沒意識自己是在學數學,就已經開竅了。
04
小 結
學齡前,數學思維的啟蒙,遠比知識的學習更重要。
繞開生活體驗,學數數,學計算,看似成果立現,家長也更有成就感,實則繞遠,将來孩子學習也會更難。
我們不要一開始就把它當成一門學科,而要把它當作一種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在孩子很小很小,幾乎是一出生就已經開始了。
有研究發現,小嬰兒在吃奶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哪個奶瓶的奶量更多了。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順應這種思維,為孩子将來的數學學習,打好基礎。
腦科學表明,孩子在某方面(比如數的概念)的感官經驗越豐富,相關的神經元鍊接就會越強大。而神經元網絡越強大,孩子日後學習這一方面的知識也會越輕松。
這種影響會伴随孩子一生。
學習是一場馬拉松,在起跑前,我們就要把目标放長遠。
數學學科,孩子将來還要學十幾年。花費那麼多時間學習,千萬别因啟蒙跑偏,拖了後腿。
卷兒媽 說
關于數學啟蒙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進行數學啟蒙,今天還幫大家搜到了 BBC 數學啟蒙動畫《數字積木》 (Numberblocks)第一季共 15 集。
年齡适合 3 ,幫小朋友認數字、簡單的計算、學英語,一舉三得。
1.長按識别二維碼,關注「卷兒媽愛科普」
2.後台對話框回複「數字積木」獲取地址!
▼ ▼ ▼
◆ ◆ ◆ ◆ ◆
·END·
卷兒媽愛科普
親子、心理、教育,育兒育己
◆ ◆ ◆ ◆ ◆
作者|卷兒媽
3歲小妞的媽媽
暢銷書作者
目前從事兒童腦科學教育研究工作
個人公衆号:卷兒媽愛科普(ID:juanr-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