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女兒去年考上了大學護理專業,普通的人都認為,好的護士标配是紮針技術好,如果光是臉蛋長得好,說話聲音好,但是給人紮針不能做到一針見血,算不得好護士。
所以,我對小女最擔心的就是這個問題。
因為小女從小怕打針,記得四五歲時,每每生病打針時她誓死不從,比殺她都難過,老爸老媽兩個人都按不住她。
即使長到了上高中,小女仍然怕打針。記得高考前她因感冒發燒,醫生要打一支退燒針,結果這邊配好針,要打的時候,她卻吓跑了,說死也不打針,我當時很生氣,說十七八的孩子怎麼連打針都怕,你還能做什麼?
俗話說,怕處有鬼,癢處有虱,小女怕打針,偏偏大學學的是護理專業。
她上大學後,我就有個心結,她到底能不能學會注射打針呢?如果仍然學不會怎麼辦?将來何去何從?
轉眼上到大二,小女說開始學打針了。
于是,我們夫妻兩人共同對她進行心理建設。
老媽給她講故事,說媽媽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因為姥姥經常生病需要打針,又是住在鄉下,去醫院不方便,于是姥姥買來注射器,要媽媽每天給她打針。
媽媽也是吓壞了,起初怎麼也紮不進去,害怕姥姥疼。姥姥說,你越是怕我疼,我越是疼,你就放心大膽地紮,一回生兩回熟。
媽媽就大着膽子紮,終于成功了。
後來,媽媽發覺,打針時要快,越快越容易進針。人的皮膚比較堅韌,針頭一旦刺破皮層,再往裡紮很輕松。
然後老爸也給小女打預防針,說,你必須克服心理障礙,必須學會紮針這個護理的基本技能,别讓老爸老媽總操心。
于是,女兒開始學打針了,在學的過程中,她始終跟家人交流感受。
她在實際操作前,先把老師講的靜脈注射操作步驟背得飛熟:
第一,打針前要選擇血管,系止血帶後可以讓病人松緊拳頭,可以有利于血管充盈。如果還是難以看見,可以讓病人取坐位,手下垂。然後用酒精消毒,讓血管更好找。
第二,盡量選擇好固定,長,直,粗,有彈性的血管。要有一定的把握,實在血管條件太差了,也要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
第三,下針前繃緊皮膚,繃緊程度和從哪裡繃緊,自己要多嘗試,看怎麼繃緊,從哪裡繃緊不影響自己進針,最基本的是繃緊皮膚後要達到血管還看得見且不影響進針方向。
第四,進針角度因患者而異,皮厚的角度大點,皮薄的角度小點。血管太短的進針點離血管略後點,不完全推進去。進針後确定輸液通暢,患者皮膚無腫脹後首先固定針柄。然後再固定其他位置,也要給患者做好宣教。
至于肌肉注射難度會小得多。
主要是控制好角度,肌肉一定要找好位置。注射位置在臀部的時候,盡量往上一些。
小女說,她們練習時,同學們先是在模型上紮針,大家覺得紮針很容易,無論肌肉注射還是靜脈注射都很快學會了,可是,老師讓同學們之間互相紮。
這聽起來有點殘酷,但是學護理的小女生必須要經過實戰的曆練,否則永遠學不會。
小女跟一個最好的同學之間互紮,那個同學膽大,很快紮了臀部紮胳膊,還要紮手面血管,疼得小女嗷嗷叫,說長這麼大還從來沒有這麼挨針的。
輪到小女給同學紮針時,她卻下不了手,總怕别人疼,好像别人的疼痛比自己疼痛都厲害,結果把同學紮得疼得跳腳,還是沒有成功。
小女把這個事情說給我後,我非常生氣,又一次逼她一定要學會打針注射,她說她會,就是不敢給真人紮。我說,你還是不會,如果學不會,放假就别回來了,啥時候學會,啥時候回來。
也不知道又經過了怎樣的練習,小女說這次真的學會了,一家人都很高興。
小女後來在一家醫院做實習生。
她說,實習的第一個科室是頭頸外科,帶教老師特别好,說有個叔叔血管特别好,讓她去打針。
那個叔叔的血管真的特别好,不用紮壓脈帶都特别明顯,又粗又直,但是她還是很緊張。給叔叔紮好壓脈帶、消毒兩遍、紮好,一氣呵成。末了,叔叔還要她别緊張。
我說你應該感謝遇到的每一位病人和老師,是他們教會你成長。
畢業後,小女在一家醫院做護士。
起初遇到打針和靜脈注射,總是不敢要求去實踐,後來我要她臉皮厚一點,不要怕失敗,一針紮不上,還有第二針,大不了換個人再紮。再怎麼熟練的護士開始的時候都有失敗的經驗,關鍵是要過心理這一關,真正讓病人不疼痛的方式是進針快,千萬不要猶猶豫豫的。一開始害怕也很正常,要承認自己的害怕,但是不能慫。
就這樣磕磕碰碰,從一個看到打針都吓得要跑的膽小女,經過幾年磨練,竟然技術上有了飛躍的成長。
現如今,小女不但各種紮針注射技能娴熟,而且她還特别擅于給嬰兒小孩打針。特别是嬰兒的血管更難找,一般都是紮在頭上和腳上,很多老護士都不敢下手,但是小女卻能夠一針見血。
很多病人家屬都點名讓小女來為孩子紮針。
我覺得學什麼都不容易,特别是學護理,先要在同學們之間互相紮,别人都覺得非常恐怖,但是,這是學護理必過的一道關。
我們全家很慶幸有了一個學醫的,小女不但是全家的保健醫生,而且誰感冒發燒的,小病小災不用去醫院,小女一個人都解決了。
很多人認為,女孩子學護理工作太辛苦,有夜班,有責任,還有勞累,簡直是一種體力勞動。那麼問了,幹什麼工作不辛苦呢?什麼都不容易。
雖然這個工作很辛苦,但是小女很有成就感,在忙忙碌碌中,感到了事業的偉大。因為她看到病人經過治療護理健康出院,這種心情是無比美好的。
人生就是這樣,過了一關又一關,在磕磕絆絆中成長,走向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