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枯病
此病多發生在開花結果期,而且發病急、蔓延快,往往植株成片青枯死亡。發病初期首先是頂端葉片萎蔫下垂,然後是下部葉片凋萎,最後才在中部葉片發病。也有的病株在一側萎蔫或整株葉片同時萎蔫。發病初期白天萎蔫,傍晚恢複,一般7~8d死亡。病葉淺綠,病莖表面粗糙,莖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維管束變褐,手壓莖橫切面,可見白色菌液流出。
2、枯萎病
一般自結果初期開始發病,發病初期隻在病莖一側自下而上出現凹陷,緻一側葉片發黃,有時也半邊葉片或半邊花序發黃。開始中下部葉片在中午前後萎蔫,而早晚尚可恢複,以後随着病情的加重,葉片自下而上變黃,根部軟腐,一般經過15~30d枯死。近地面莖基部呈水漬狀,高濕時會産生粉紅色或藍綠色黴狀物。縱剖病株基部,可見維管束變褐。擠壓莖稈橫斷面,無乳白色粘液流出,别于青枯病。
3、疫黴根腐病
一般結果以前發病,發病初期莖基部或根部産生褐色病斑,逐漸擴大後凹陷,嚴重時病斑繞莖或繞根1周,莖葉萎蔫,進而全株萎蔫。拔出病株可見粗根變褐,細根腐爛。剖開病根莖,可見一段維管束發生變褐,不長新根,植株逐漸枯萎死亡。此病主要是定植後地溫低,土壤濕度大,且持續時間長,或遇連陰天放風不及時,形成高溫高濕條件造成的,尤其是大水漫灌後加重該病的發生和蔓延。
4、莖基腐病
定植前後至結果期均可發病,發病初期莖基部皮層生有暗褐色斑點,逐漸擴展成病斑,葉片變黃,晴天中午前後出現萎蔫現象,當病斑繞莖基部1周,表皮層腐爛,病株即可死亡。後期葉片為黃褐色枯死,病葉殘留在枝上一般不脫落。拔出病株,根系并不腐爛,剖開病莖基部,可見木質部變為暗褐色。後期病部常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别于早疫病。
5、土壤濕度大
由于冬季大棚内溫度低,濕度相對較大,植株葉片的蒸騰量小,大量澆水造成地溫過低,土壤通氣性不良,引起漚根的現象。
6、夜溫低
根系生長的适宜溫度為20~30℃,低于13℃生理機能下降。長期13℃植株生長不良,6~8℃停止生長。大棚内夜間氣溫應保持在15℃以上才能保證地溫在20℃以上。
7、晝夜溫差大
番茄結果期的适宜溫度,白天為25~28℃,夜間為16~20℃。當長時間夜間溫度低于15℃,且日溫高于30℃時,地下部根系受損,地上部蒸騰過大,從而引起植株萎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