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固本來以為他的一句“擎天一柱在南州”引申出來的“南天一柱”足以震撼,可以代表桂林特色,不曾想,兩百多年後的南宋王正功的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簡單而直白,又朗朗上口,直接把他的那句詩拍在沙灘上。
王正功其實也不曾想到他的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竟然會讓他流芳百世。因為,在他的詩中,桂林山水不是他重點描寫的對象。這首詩是他為當時的桂林的科舉之盛所寫。就跟王羲之寫《蘭亭序》一樣,都是在宴席酒酣微醺之際所作,冥冥中注定了他和桂林山水的緣分。
《勸駕詩二首》-王正功
其一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來人物固難俦。
峨冠共應賢能诏,策足誰非道藝流。
經濟才猷期遠器,縱橫禮樂對前旒。
三君八俊具鄉秀,穩步天津最上頭。
其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
九關虎豹看勍敵,萬裡鵾鵬伫劇談。
老眼摩挲頓增爽, 諸君端是鬥之南。
這兩首詩讀起來是勸勉詩!
這是王正功為慶賀新科進士而作的宴賀之詩。從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桂林籍的新科進士共有十一人,即詩中所謂的“三君八俊”,他們都是本地的傑出人才,在這一次的科舉考試之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從而“穩步天津最上頭”。
在詩中,他本來意思是希望學子們在學業上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努力考取功名,使自己在學業上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也就是和桂林的山水特色一樣突出,出人頭地。
作者無心,聽者有意!本來是酒後的即興所作,但席中一位叫張次良的人,聽到這樣勉勵的詩句,頓感激昂,将王正功的這兩首詩刻在了獨秀峰南麓的讀書岩上方。那時候的獨秀峰也叫讀書岩,是衆多科舉學子文人們遊覽之地,也是桂林延續千年的文脈所在!
刻在那裡讓學子們看到,起到一個激勵作用。
誰也沒想到,王正功的這一句詩“桂林山水甲天下”,恰是他人生中最輝煌的一瞬間。巅峰定格的瞬間。
王正功是誰?
他是甯波人,一生正直清廉,不攀附權貴。在南宋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雖然頗有政績,但為官幾十年也是平平淡淡。
直到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他已經六十八歲高齡了,還沒退休,來到桂林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權知府事,這個職位讀起來有些拗口,通俗說就是相當于管政法的市長,也算是稍事提拔吧。
南宋時期,桂林從“桂州”升級為“靜江府”。原來偏僻于南疆的桂林逐漸成為南宋疆域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南宋重要的地方,經濟的發展,使得這裡的教育水平也提升不少。
讀書人的增多,也使得這裡的鄉貢名額的增加。範成大刻于伏波山還珠洞内的《鹿鳴燕(宴)詩》中的一句“維南吾國最多儒”,以十分肯定的語句彰顯了桂林籍考生人數衆多的實際情況。
一年後的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恰逢值年大比(鄉試之年)。廣西學子參加鄉試者,共得舉人11名。王正功來之前就已經聽聞桂林學子在科舉中常有不俗的成績。這次鄉試的成績,也讓他為學子們高興,便依鹿鳴宴慣例,以地方官身份在府中宴請中舉的學子。
所謂鹿鳴宴,簡單說,以前是君王宴請群臣的一個高級宴會,慢慢傳到民間,演變成一個歡快喜慶的宴席,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一個慶功宴,是古代地方官祝賀考中貢生或舉人的宴會。飲宴之中,琴瑟和鳴,鐘鼓悠揚,必須先奏響《鹿鳴》之曲,随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就是我們讀書的時候背得頭痛的“呦呦鹿嗚,食野之蘋……”
宴席上,舉杯交錯作為長輩,又是市長,在南宋時候,難免會被擡舉寫詩的,還好,古人寫詩都是有N把刷子的,幾杯酒,這怎麼難得住這位老人?于是這首勸駕詩《嘉泰改元桂林大比與計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行宴享之禮》脫口而出。
可惜的是,這首詩寫完後不久,王正功被誣告罷官。後來,案情雖已查清,王正功得以恢複名譽。但已無官可做,年事又高,更沒辦法再去桂林,他被朝廷派到福建武夷山當了一個廟祝,主管沖佑觀,算是退居二線,在那裡終老。
而這首刻于獨秀峰上的詩,不是被人有意用泥巴蓋住了,就是因為天長日久,從崖壁間滲出的雨水夾雜着岩縫間的泥沙,遮住了那塊石刻。總之,刻在獨秀峰讀書岩上方的王正功詩,就那樣不見天日近八百年!以至被人們忘卻了。
期間,也出現過類似“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句。
像南宋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時任廣南制置使兼靜江府知府的李曾伯,在其《重修湘南樓記》一文中,寫下了“桂林山川甲天下”的句子。
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廣西巡撫金武祥寫了一首《遍遊桂林山岩》,把李曾伯的“桂林山川甲天下”中的“山川”改為“山水”。
他們是不是受王正功詩句的影響不得而知。
直到一九八三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對獨秀峰石刻進行全面調查清理時,才意外發現這首詩,于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幾個字重見天日,它的出處也真相大白!
那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王正功,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是他的高光時刻啊,也是他萬世流芳的代表作。
唐朝張若虛有《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
而南宋王正功,隻需要這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足矣!
發現桂林之美,感受桂林之美!
我是威記,有溫度的威記,用有溫度的文字,記錄有溫度的世界,謝謝閱讀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