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日本的經濟發展在世界上都是排得上名的,日本發展之迅速,而要談到日本,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日本天皇",日本的天皇制與今天發展的大部分國家不同,大多數國家已經沒有了"皇"。
日本的天皇也并不掌握國家實質權利,但日本的天皇制卻始終保留了下來,這是為什麼呢?
一、 日本多重性和傳統性兼具的文化傳統
日本發展的一千多年時間内,吸取了我國大量的唐朝文化,從明治維新,日本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時期,在此階段内,日本按照全盤吸收接受中國文化的方式引進西方文明,并取得了卓越成效,為建設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基礎。
無論是七世紀時期的"大化革新"大規模輸入大量大唐文化還是19世紀的"明治維新"大規模輸入西方文化,都可以看出日本是個十分善于吸收和輸入外來文化的國家。但同時,在現代化的今天,許多現代設備和思想進入了日本的生活各個方面。
但在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根源,還是能發現許多屬于日本本土文化的東西,可以發現無論日本怎麼發展,日本的變化從未真正脫離日本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日本大文化是多重性和傳統性的結合。在吸收他國先進的文化時,都有需求和志向地與本土文化進行結合,保留了本國優秀傳統文化。
當國家處于必須要改變的時期時,日本都能都為适應自身發展的需求,有選擇和目的地吸收外來文化,并與自身發展實際相結合,加以改造變化,最終形成日本本民族特有的文化,這也是天皇制在今天這個現代化的世界中能保存下來的重要思想背景。
天皇制是政權和神權相對分離的
日本對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改造,以其特有的方式對文化進行了改造,以新的形式實現了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徹底變革,但在此過程中,日本一直持續着嚴重的排斥心理,二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民主改造,因此在戰後日本的生産等多方面向美國文化靠攏。
但日本現代企業的集團駐于卻和美國文化有着巨大的不同。戰争後,日本百廢待興,神道教與政府之間的緊密聯系被打破,神道教在日本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對于天皇制的存在沒有起到很大的影響,更不會對天皇制造成相對劇烈的打擊。
日本的天皇制是模仿中國的皇帝制度建立起來的,中國的皇帝制度,最本質的東西是皇帝作為封建專制權力的象征而存在,君權神授,君權至上、君權無限,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盡管曆經王朝更替,但皇帝作為擁有絕對權力的最高主宰的地位始終沒有發生改變。
在中國,皇帝并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改朝換代頻繁發生,沒有一代能代代世襲做皇帝的,皇帝的權威依附于手中的權力,一旦失去權力,他的權威也就歸于消失。
而日本的天皇制在君主制的世界裡是獨特的存在,古代天皇成立至今,一千多年的發展中,盡管日本政局風雲變幻,但天皇作為日本唯一合法的君主的地位始終沒有改變。
萬世一系至今,日本的天皇制是政權與神權相對分離的,天皇擁有絕對、無限的宗教權威,卻沒有實際的政治權力,主要是作為神性權威的象征而存在,以其絕對權威保障政治權力的正統性,這種特殊地位是其随遇而安。
二、 天皇作為國民精神權威和國家整體性象征
1、天皇代表日本倫理思想的根本
天皇對于日本人的精神、思想、道德,都具有重要意義,日本倫理學者古川哲史認為日本倫理思想的根本就是日本的尊皇思想,而其他一切的倫理思想都是從尊皇思想的内涵中衍生出來的.
學者和他認為了尊皇思想是日本倫理思想的根本,日本人的天皇觀的核心是無私的,以天皇管核心理念也代表了大部分的日本人對于理想的道德觀。日本學者認為:天皇的本質和特征是:首先在于繼承和發展了為國民和國家發展而努力的道德精神。
同時以祭祀為核心,因此天皇是日本人心中道義的中心,這是延續了近兩千年的天皇制的最本質的東西,對于日本人來說天皇和日本是分不開的。明治政府時期,明治天皇批準頒布《教育敕語》。
這是一篇闡述了當時的日本國的教育理念和精神的文章。在短短的《教育敕語》中可以發現教育的中心、國學的正統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培養遵守"皇祖皇宗之遺訓"的國民,使其在平時服從天皇制的統治,為天皇效忠賣命.
這一舉措導緻日本人從孩童時期就開始接受忠君愛國思想的教育,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權,以冠冕堂皇的"神國日本"的名義,對内鎮壓思想言論,對外驅使盲從的日本民衆侵略東亞各國,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同時也側面反映,《教育敕語》對維護近代天皇一系世襲發揮了重大作用。
2、 國民統合的象征
日本作為一個地理位置特殊的島國,其對于國家的整體認同感是十分重要的,而天皇的存在正能幫助日本人建立和構建國家整體認同感,律田左右吉先生認為皇室的本質和機能首先在于它是日本作為統一的獨立國家永久存在的具體象征。
所以就算是在群雄割據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隻要想到皇室的存在,就會加強日本是一個國家的國家整體觀理念。天皇是将統一行動人格化的人,是人們整體性的表現,不少學者認為一系世襲的天皇構成日本曆史的核心。
日本天皇作為象征日本國家的統一性、永久性、國民整體性的權威而存在,因此日本憲法規定田黃石國民統合的象征是很有意義的,天皇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起着象征國民統合的象征的作用。
三、 以土地為主體的經濟基礎是重要保證日本是個島國,有着獨特的地理位置條件,它在曆史上長期處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導緻生産力低下,日本人在與大自然的對抗過程中,日本民族自然而然形成對家和家族的依賴,并進而形成以氏族為基礎的利益共同體。
而交通不便和閉國競争,因為自然環境的封閉和社會競争的激烈,造就了日本家族企業的強大與繁榮,"生産力決定生産方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的存在并不是由人們的意識所決定的,而是因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才有了意識。
大化革新時期,日本在經濟上廢除貴族私有的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度,将所有土地收歸國有,在此時期内,維系天皇大權和權威的經濟基礎是班田收授制,明治維新時期,明治政府以地稅改革的方式,使将土地所有制變為地主土地制。
明治政府時期,地稅是稅收的大頭,起着維系着近代天皇制官僚體系的作用,是近代天皇得以存在的經濟基礎。為建立立憲天皇制,明治政府為保證天皇的大權和權威,鞏固皇室基礎,政府竭力擴大皇室财産,以保證未來的立憲天皇制的經濟基礎,這也是天皇制能夠萬世一系的物質基礎。
1、 權利的弱化
天皇幾乎沒有任何的國家土地最高所有權,這使得天皇地位免受挑戰,在大化、奈良時代,天皇是國家土地最高所有者,并以他們的名義對皇室、貴族賜田,但天皇個人沒有獨自的私有土地,進入平安時代,盡管天皇名義上仍然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但是,土地已經私有化,皇室同其他貴族一樣成為莊園主,到了後來,皇室幾乎完全喪失領地,天皇連名義上的所有權都沒有了,日本封建社會發展的過程也是天皇對土地的最高所有權喪失的過程,權力的弱化和消失使其與民間的矛盾也随之弱化,導緻天皇制免于受到挑戰,也保障了天皇制的"萬世一系"。
2、 族制政治的文化傳統
日本人是創新的也是傳統的,帶有世襲性的族制政治傳統根深蒂固,限制和阻止臣民産生竊取皇位的思想和行為,"沒有人會對皇位産生惡意的企圖"日本人認為,他們的民族的特殊性來自獨特的曆史狀況。
日本從史前時期以來,從來隻有一個統治家族,這唯一一個統治家族就是天皇一族,這個族制統治的最高點就是天皇,天皇使總本家,"不能忘本"的這種家長制的思想傳統使得天皇制得以延續至今。
四、 總結:多種條件共同推動天皇制"萬世一系"
無論是經濟基礎、思想傳統還是精神象征,都是日本千年發展中延續下來的,天皇制得以延續千年,并不隻有所謂的"徒有其表"的作用,天皇制在日本千年的曆史發展中,發揮了穩固國家政權、強化國民對國家整體認同感的作用,對國家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林芳慧.淺談日本文化的特點[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No.282,123.
2、 趙敏.日本文化多重性和傳統性的結合[J].文教資料,2013,No.620,64-65.
3、 黃煥宗.試論日本天皇"萬世一系"的統治[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77-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