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金秋時節,重慶酉陽縣酉水河鎮,農作物進入采收季。當地村民身着民族服裝,用非遺文化——酉陽土家擺手舞,迎接即将到來的豐收節。
酉水河鎮是重慶曆史文化名鎮、土家擺手舞發祥地。“動作都記熟了噻?平時也要多練習哈!”這些日子,今年53歲的顧昌福正忙着教鎮上的小孩練習擺手舞。擺手舞也稱“舍巴日”,是土家族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動,産生于巴人大遷徙之前的漁獵部落時代。是土家先民在漫長的生産、生活實踐活動逐漸創造出來的,又以口耳身傳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保留到今天。而根據表演形式、内容、規模和祭祀主體的不同,又分為“軍事舞”、“遷徙舞”、“生活舞”和“農事舞”等。顧昌福就是“農事舞”的非遺專家,曾在2014年被評委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土家擺手舞的代表性傳承人。
“‘農事舞’中有很多摹拟務農的動作,比如積肥、挖土、播種、栽秧、薅秧、薅草、割谷、打谷、挑谷、摘包谷、種棉花、撒小米等等。”顧昌福說,在鑼鼓的伴奏下,參舞者邊唱邊跳。以“單擺”、“雙擺”和“回旋擺”為基本動作,手腳同邊,下不過膝,上不過肩,身體下沉而微有顫。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後才換一個動作,各個動作連接起來,便構成一個完整的情節,表現出農事勞作的勞動過程。
在跳舞時,人們往往還會伴之以歌唱,歌詞大多也與慶祝豐收相關。“年年新春同擺手,月月佳節來叫頭”“今年五谷大豐收,有吃有穿不用愁”“秧子嘛栽得好,大米飯吃得飽”……顧昌福一邊跳着一邊張嘴唱了起來,歌聲古樸自然,偶爾穿插幾句土家語對白,勾勒出一幅歡慶豐收的畫面。“今年豐收節馬上就要到了,我這幾天都在教村裡的娃娃跳‘農事舞’。”顧昌福說,随着能跳會唱、見證和傳承擺手舞曆史的土家老人一個個去世,這一内涵豐富、底蘊深厚的藝術載體面臨真正的危機。“傳承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為了讓“農事舞”傳承下去,顧昌福這幾年一直在“收徒”,利用閑暇時間參加各種表演活動,将擺手舞傳授給更多人。從學校的學生,到鎮上的青年,再到安居酉陽的外地人,隻要對方感興趣、願意學,顧昌福都來者不拒。
最讓顧昌福開心的是,在他的組織下,如今村裡有了一支“農事舞”民俗舞蹈隊。雖然30名團員大部分都不是專業的舞者,平時也有自己的工作,但每逢重大的傳統節日,大家都會自發聚集在一起表演“農事舞”,漸漸也吸引了不少遊人和民俗文化愛好者前來感受。“作為傳承人,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我一定要毫不保留地傳下去。”顧昌福說,“農事舞”表現了土家人對先祖的崇敬和生活的熱愛,以及戰勝自然、祈求五谷豐登的樸素信念。他希望在教舞的過程中,讓更多的後輩們了解土家族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性。
上遊新聞記者 王淳
本文來自【上遊新聞-重慶晨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