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簡單說來,就是人們為了社會生産實踐的需要而創立的長時間的紀時系統。具體說,就是年月日時的安排。時間的計量單位也和長度、重量等計量單位一樣,是人為規定的。但是,實踐告訴我們,利用和生産實踐密切有關的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作為天然計量時間的尺度,這對人們計量時間的工作,将帶來極大方便。于是,反映季節變化規律的歸年、反映月貌變化規律的朔望月和反映晝夜變化規律的太陽日,便組成5個大小合适的時間計量單位。這三種計量單位并用的曆法,人們稱作陰陽曆例如農曆;隻考慮回歸年變化的稱作陽曆例如現行的公曆;固定十二個朔望月作為一年的稱作陰曆。
我國古代曆法的起源是很早的。有原始的農牧業就應該有原始的曆法。成文的曆法從周末到漢初的《古四分曆》開始,經過多次的曆法改革,在改革和鬥争中不斷進步和完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獨創,從這點也可看出我國古代的生産和科學的發展水平是很髙的。世界上也有很多國家使用過陰陽曆,但是他們最多也隻知道有二分二至。這是我國古代曆法優越的地方。我國古代的曆法所使用的數據都是很精密的,太陽月和陽曆年之間關系的調節也達到了比較好的程度,我國古代的曆法成就是巨大的,是值得進行總結和發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