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人文湖州,講好菰城故事。
本期我們一起探尋世界茶文化發祥地之一“湖州”,這座擁有2300多年曆史的江南古城與“顧渚紫筍”的淵源。
湖州茶文化曆史悠久
湖州是中國最早生産和利用茶葉的地區之一,有着深厚的茶文化積澱。有很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都能證明這一點。
青瓷四系茶字罍
1990年,湖州城西弁南羅家浜村出土了東漢末至三國青瓷四系“茶”字罍,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帶有“茶”字銘文的貯茶甕。
《三國志·吳志·韋曜傳》
三國發明“以茶代酒”的孫皓,長期以烏程侯的身份生活在湖州,東晉吳興太守陸納“以茶待客”,清雅之名傳揚千古。
顧渚紫筍的前世
顧渚紫筍,又名湖州紫筍、吳興紫筍、長興紫筍,其清香冷韻、幽微淡遠。成品茶的外形,表現為幹茶色澤綠潤,白毫顯露,細嫩緊結,嫩葉背卷似筍殼,隻有極少數早春采的嫩芽葉料加工成的成品茶才會偶見紫意。究其原因可能是樹種退化或者是現代的加工工藝與唐代不同,現在的顧渚紫筍幹茶普遍來說都是綠色的。
陸羽(左) 皎然(右)
陸羽在顧渚山的陡山爛石之間偶然發現了顧渚山的野生紫筍,并且在與皎然論茶時,斷然承認顧渚為第一。不久之後,陸羽把兩片蒸青的紫筍茶餅,寄給當朝的宰相楊绾。大曆五年(770),顧渚紫筍被正式列為貢茶。
大唐貢茶院建築群
同年,根據皇帝的诏命,在顧渚山麓建貢茶院,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座皇家茶廠。其規模之大,工藝之精、修貢組織之嚴密,在貢茶史上也是絕無僅有。這是中華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湖州因此被譽為“唐代茶都”和茶文化聖地”。
據茶史資料和唐詩記述,紫筍茶的加工,基本上按照陸羽《茶經》進行。《茶經·茶之造》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會昌元年(841年),湖州顧渚山貢茶已進入全盛時期,據嘉泰《吳興志》《湖州府志》載:湖州“每歲進奉顧渚紫筍茶,役工三萬人,累月方畢。”“會昌中(843—845)上貢湖州紫筍茶一萬八千四百斤。”足見湖州當時茶事興盛。
唐代吳興太守張文規也曾賦詩描寫宮裡收到紫筍貢茶時的盛況。
湖州貢焙新茶
鳳辇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禦簾開。
牡丹花笑金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
湖州曆史文化名人園顔真卿塑像
大曆八年至十二年 (773—777) 顔真卿在湖州任刺史期間出現了鼎盛一時的湖州“大曆茶風”,将湖州茶文化的氣象推向極緻。
顔真卿在湖州任刺史時邀請各路文人修撰《韻海鏡源》,召集了包括皎然在内,并以顔真卿和皎然為中心的一個多達九十五人的聯唱詩人群,其唱詩作品結集為《吳興集》十卷。
顧渚紫筍的今生
顧渚紫筍前後一共經曆了876年的貢茶身份,進貢最多的時候,年貢額高達18400斤,清代中後期,随着免貢,顧渚紫筍的制茶法也失傳了。20世紀70年代末,政府重新試産、培育紫筍茶,此茶才得以重新揚名光大。
在紫筍茶原産地的水口鄉顧渚村,家家戶戶都有着或大或小的紫筍茶園,紫筍茶也成為當地主人招待賓客的首選。飲一口滋味,誦一首茶詩,尋一方石刻,走一段古道,無處不在的茶文化令人流連忘返,也因此催生出顧渚村民宿、旅遊産業。
截止2021年顧渚村紫筍茶總面積達6000餘畝,年産優質茶葉50噸,總産值達6000萬元,孵化了4家省茶葉龍頭企業,注冊茶葉商标12件,村民人均茶産業收入達8000元,年人均收入達4.9萬元,超省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53%。
無論是從中國貢茶曆史上的地位,還是從當今的現實狀況看,紫筍茶的“首要”地位都是不可動搖的。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