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新式中學,這八個字是融入其血液的一種精神——
南洋校訓:自主、求實、儉樸、好學
随着徐彙濱江“西岸文化走廊”的打造,經過整體改擴建,南洋中學的師生們新學期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喬遷之喜。位于龍華中路的新校門最醒目處,一排青蔥的黃楊樹修剪成八個字——“自主、求實、儉樸、好學”。這八個字,正是這所百年老校的校訓。作為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新式中學,對于南洋師生而言,這八個字是融入其血液的一種精神。用植物作為校訓的呈現載體,正是象征着其蓬勃的生命力和活力。
“儉樸”校訓傳承至今
走進南洋中學大氣現代的新校園,隻見教學樓的走廊變寬了、教室更敞亮了、師生的活動空間更充足了。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校長和書記的辦公室略顯局促——六位校領導依舊一間辦公室,配備的全是最普通的辦公設備。
“這正是校訓精神的一種傳承,在南洋,儉樸已經成為一種低碳生活的習慣。”南洋中學黨委書記陳宏觀說,1900年,老校長王培孫接辦育材書塾,後改名為南洋中學。當時正是國難深重之際,學校因為學生減少而非常窘迫,王培孫提出儉樸辦校,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盡管當時的校門是不起眼的籬笆牆,但學校卻建成了遠東地區名盛一時的圖書館和科學館。作為一所中學,當時它的圖書館藏書就有十餘萬冊,成為了遠東第一大中學圖書館。
為了讓學生牢固掌握科學知識,老校長十分重視實驗及其館舍設備的建設。1950屆校友楊渤海回憶說,1930年,科學館建成,計費25400元,其規模和設備,就連當時資金雄厚的教會學校也望塵莫及。以生物實驗室為例,建館初期就有2000倍顯微鏡一架,後來陸續增至十餘架。
把每一分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最令校友們感動的是,老校長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學校的軟硬件改造和聘請師資上,自己卻過着清貧的生活。他頭頂瓜皮絨線帽,身穿布衣,粗茶淡飯;他減免優秀的貧寒子弟的學雜費,甚至把他們接到自己家裡同吃同住,少時幾人,多時十餘人。
第44屆校友樊尚德在回憶錄中寫道,“20世紀40年代,我和一位教育界前輩一同前往王校長家拜訪。在大同坊的這條普通裡弄的一幢兩層磚木結構建築裡,王校長住在二樓。走進他的書房兼卧室,環顧四周:房間的面積不大,約二十平方米,室内陳設簡樸,幾隻書櫥書架,上面堆滿了各類書籍,寫字台上也堆放了許多報紙雜志,床邊放着衣櫃衣箱。後來,王校長又遷居到離校不遠的大木橋路俞家宅,住房為幾間簡陋的農舍,屋前有個院子,圍有竹籬,種些花卉雜樹,一派田園風光。另有兩位家境清寒正在南洋中學攻讀的同學,與他住在一起,依先生為生。”
陳宏觀說,“秉承儉樸這一優良傳統,今年的新校園建設中資金投入最大、質量水平最高的就是教學樓。”
鼓勵學生自治、自愛、自主、自強
在教育上,王培孫倡導“自主、求實”的學風:學校不設學監、舍監;教師自訂章程,自編教材;鼓勵學生自治、自愛、自主、自強。在校友們看來,能發揮學生自動、自治與自學的精神,是母校教育特點中最值得稱道的。
代校長顧因明說:“南中招生章程載明,凡來學之士必須具有自治能力,克勤于學,方與此間環境适合。”有人把這種管理思想謂之“無為而治”。據20屆校友回憶,當時學校管理人員隻有一位校長、一位總務主任、一位會計,一位庶務和一位書記,而學生卻有四五百人,靠什麼管理學生?靠自覺性。
課餘時間,同學們組織了豐富多彩的學術、文化、體育等社團活動,不但放松精神,鍛煉身體,有的同學後來還成為文藝、體育方面的專家。
自主還體現在教材的選擇上。學校自選文科教材,在英文方面,多選用原版名著,如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等。在國文方面,選用比較多樣,如初二選用《古文觀止》,初三選用《戰國策》等。
“強調實踐學習,是南洋中學的辦學特點。”據顧國彪院士回憶,老校長王培孫将其一生的積蓄捐獻出來,建立了上海最好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
按照“注重動腦、動手的結合,注重實驗、實踐的結合”的自主傳統,目前的南洋中學是上海市自主研發教具最有成果的學校之一。進入新世紀,學校教師多人連續獲得全國自制教具大賽一等獎,物理特級教師奚天敬教育基地也為徐彙區培養了一批自制教具的教師人才,學校承辦的“南洋杯”物理教師實驗操作比賽已成為徐彙、黃浦等五區聯動的項目。
2004屆校友丁慧回憶,母校全年的各項活動都由學生安排,搞得有聲有色。“自主求實、創新進取,乃我們南洋師生魂之所系。”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