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分析理論:人格理論
精神分析入門從人格理論開始。按弗洛伊德所述,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樂原則”行事,唯一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其目标隻是求得個體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不被個體所覺察的。
自我,德文原意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同時又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内化道德規範,内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的。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非現實的,追求完美的,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它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則”。
2、精神層次理論
這個理論是說人的精神活動,也可理解為精神分析法,包括三個意識層:意識,潛意識和前意識。
意識,就是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人的心理活動。
潛意識,一些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欲望等因不符合社會道德或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的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
前意識界于意識與潛意識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回憶等常被壓存在這個層次,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控制力松懈時比如醉酒、被催眠或睡眠時,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裡,讓個體覺察到。
3、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能量來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内在動力,這也是精神分析理論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繁衍與個體生存;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
性欲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欲望,性本能沖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内在動力,他稱這種代表性本能的力量為“力必多”。力比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一般一個人能否犯神經症取決于他的力比多的力量,以及滿足力比多找到的出路,得到滿足的可能性。而性欲力比多與生俱來,貫穿于人的肉體生命和人格成長的全過程。特别是兒童時期四個階段--口腔階段、肛門階段、生殖器階段和生殖階段--性欲力比多的發展情況對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态,生命隻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欲望而鬥争。隻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被壞、戰争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内部時,導緻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緻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4、釋夢理論
1990年出版《夢的分析》,精神分析心理學正式形成。
夢的實質,就是“一種願望的滿足”。欲望雖然被壓抑在無意識(潛意識)中,但它仍在不自覺地積極尋求滿足,由于在意識門口有“檢查員”,因而不能直接得到滿足;但在睡眠時,由于檢查作用松懈,無意識(潛意識)中的欲望得以繞過“檢查哨”(抵抗),并以僞裝潤飾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成夢。
通過對夢境的解釋,可以發現精神病患者的最終的被壓抑的欲望。因此,夢的解釋也可以成為治療精神病的一種方法。但夢的内容并不是欲望的本來面目,還得加以分析和解釋,才能尋得真正的根源。
5、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精神分析入門必須要知道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本我,本我與現實,常會有矛盾沖突,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
這時自我在不知不覺中,以某種方式調整沖突雙方關系,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不自覺地運用此方式,如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