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打卡的第25天了!”8歲的李隽傑摘下擊劍面罩說,然後跟爸爸一起,把剛才練習擊劍的照片上傳到“清河友鄰”APP上。
8歲的李隽傑是北京市海澱區西二旗小學二年級1班的學生,從寒假之初就在這款APP上打卡,他用打卡記錄了自己練習擊劍、繪畫、垃圾分類等活動。
“清河有鄰”是清河街道自主研發的一款公益APP,去年11月正式上線,有鄰的名稱源自論語裡的“德不孤,必有鄰”,街道希望通過清河有鄰APP為居民搭建一個平台,讓清河的居民朋友們相互認識,相互理解,社區的事大家一起來出謀劃策,達到衆人事衆人議的目的。同時,街道各辦公室、清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溫馨家園等也在APP上建立了“官方号”,發布相關資訊新聞,為居民提供便利。
讓學生在雲端開展“集體”活動
在寒假到來之際,這款APP的“清河少年 寒假日記”版塊開啟,号召地區孩子上線打卡,像發朋友圈一樣,連續21天用照片和文字秀出自己。“因為一個習慣的形成并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希望孩子們寒假居家也能養成良好的學習、勞動的習慣,并且結合疫情防控的要求,進行‘雲端集體活動’。”清河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打開這款APP,實名注冊後,在“打卡”頁面可以看到,共有“垃圾分類、光盤行動、低碳生活、志願服務、親子生活、才藝展示”六大主題,孩子可以選擇一個或多個話題進行打卡。
從1月13日起,李隽傑每天都會在家做好垃圾分類,吃飯從不剩飯;出門買菜不用塑料袋,而是自己拎上購物袋;每天練習擊劍、跳繩和繪畫……
“現在他做這些事情都不用家長催,而且積極性很高。”李隽傑的爸爸李晴宇表示,“打卡操作簡單,動動手指就上傳了。打卡完成後街道文明辦還會頒發證書,對孩子是很好的鼓勵和督促,希望孩子開學後也能保持下去。”
地區近4000名學生踴躍打卡
無獨有偶,今年上六年級的牛思涵,也在這款APP上是個小“網紅”。她的才藝展示是古筝彈奏,照片中可以看到,她穿着粉紅的居家服,在自己的客廳裡認真彈古筝。“我每天白天練琴,讓妹妹幫忙拍照,等媽媽下班後上傳打卡。”在牛思涵的賬号下,還能看到她烘焙小蛋糕、跟妹妹一起做運動的打卡照片。
此外,在APP的打卡頁面,還能看到孩子們寫大字、做家務、讀課外書、做飯、光盤、分類垃圾等打卡照片,格外熱鬧。
據清河街道統計,截至2月8日,一共有3879名學生參與了打卡,其中106名學生已經完成了21天打卡。他們來自清河地區的海澱區第二實驗小學、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清河分校;海澱區西二旗小學等10所中小學。
每天上午,清華附小清河分校大隊輔導員馮佳音,都會登錄APP給學生們點贊和評論,因為他們學校自己也有一個“21天養成好習慣”的類似活動,“孩子們雖然放假在家,因為疫情不能聚集,但是又能用這種方式進行集體活動,相互比拼,可以更好地實現家校社政的良性共育。” 馮佳音說。
清河街道黨群工作辦公室科長宮磊介紹,這次線上打卡活動的目的是,用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幫助學生從學校教育走向社會教育。”
向地區人民交出滿意答卷
據介紹,清河街道借助“清河有鄰”APP,還設計開展了“喜迎建黨百年,黨員回家報到”活動,鼓勵黨員參與“承諾踐諾”“家園志願”“紅色黨建”線上話題活動,展現地區黨員文明風采,形成清河地區“紅色年”氛圍。
“清河有鄰”APP除了實現社區治理的目的之外,街道還希望通過來APP實現融媒體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政務服務中心的深度融合。一方面發揮正面宣傳,引導輿論,倡導文明行為的作用,一方面通過線上發起,結合線下活動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同時如社保辦理、大件垃圾的處置預約等功能也在逐步探索和建設的過程中。“後續還将借助該平台,創新工作形式,開展‘向人民述職’活動,向地區人民交出滿意答卷!”宮磊說。(文:王潔 圖:田峰)
來源: 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