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兆權 朱國亮)這段時間,每次踏上大橋,看着那熟悉的玉蘭燈,橋頭堡上鮮豔的紅旗,還有那煥然一新的橋面,羅儉内心總是感慨萬千。
封閉維修兩年多的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29日恢複通車,恰逢大橋建成通車50周年。
“我出生、成長在大橋下,工作在大橋上,大橋是我全部生活的見證。”52歲的羅儉感慨道,“大橋以嶄新面貌呈現在市民面前,而我的崗位卻可能要調整了。”
1985年,羅儉進入中國鐵路總公司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橋工段工作,負責大橋公路橋養護,至今已33年。
羅儉(左)在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上對橋面作業人員進行安全監督(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封閉維修前,南京橋工段已将大橋公路橋管理權限交由南京市相關部門。30多年來,這是羅儉第一次沒能直接參與大橋維修,而是作為一名安監員,監督維修工程,防止影響下層火車通行。
羅儉一家人與南京長江大橋有着不解情緣。
羅儉的父親是大橋建設者,後轉為養護者,為大橋工作30多年。之後,羅儉也成為一名大橋公路養護者,一幹又是33年。如今羅儉的兒子也已進入南京橋工段,成為一名線路工。羅儉說:“結婚、生子、買房、買車……我養護大橋一輩子,大橋也養了我一家。”
大橋見證了羅儉這樣的南京人的生活變遷,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大提速。
據南京火車站提供的數據,現在每天有280列火車通過南京長江大橋。南京火車站黨辦宣傳助理員祖韬介紹:“平均約5分鐘就有一列火車通過大橋。每到節假日、春運、暑運,還會有不少臨時客車通過大橋。”
“中國鐵路發展有多快,南京長江大橋最有說服力。”羅儉說,“大橋火車通行設計時速原本為60公裡/小時,現在已提升至140公裡/小時。”
南京長江大橋于1968年建成通車,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南京長江大橋修建之前,沒有京滬鐵路一說,那時叫京浦鐵路,即北京到南京浦口,長江是一道天塹。”羅儉說,“是大橋把這兩座城市連起來了。”
140公裡/小時時速依然不夠。2011年,中國又在南京長江大橋的上遊開通運營了一條高速鐵路橋——大勝關大橋,設計最高時速300公裡/小時,是京滬高鐵、滬漢蓉鐵路過江通道。
從1997年以來,中國鐵路進行了6次大提速。羅儉告訴記者,在上世紀70年代,坐火車從北京到上海,差不多需要24小時,而現在最快已縮短至4小時18分。
12月29日,車輛行駛在南京長江大橋上(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南京長江大橋還是中國橋梁建設水平不斷提升的見證。
羅儉的父親羅斌峰全程參與了大橋建設。今年已83歲的羅斌峰老家原在湖北,先是參與武漢長江大橋——長江上第一座大橋的建設,幾經輾轉,1959年到南京,又開始參與南京長江大橋建設。
老人告訴記者,他南征北戰,總共參與了5座大橋的修建和維修,最引以為傲的還是南京長江大橋。
“那個時代物資匮乏,也沒什麼像樣的機械設備,但我們還是把大橋建起來了,質量絕對過硬。”羅斌峰說,“大橋通行流量、時速都已遠超當初設計,橋墩還遭遇過船舶碰撞,但50年來大橋一點事都沒有。”
羅儉在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上進行日常巡查(12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據南京橋工段相關負責人介紹,大橋封閉維修前曾進行過全面“體檢”,結果表明大橋正處于“壯年期”。
如今南京長江大橋已是南京标志性建築和中國文化符号。大橋此次維修也以保持原真性為原則,修舊如舊,橋上的玉蘭燈、欄杆乃至标語都沒有改變,隻是重新鋪設了公路橋路面,增加了輪廓燈。
“我老了,大橋還年輕。”羅斌峰至今住在大橋北橋頭堡下。每天走出家門,他就能看到大橋。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大橋也是這40年中國發展速度的見證。據南京橋工段數據,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最初設計流量為8000輛/天,封閉維修前已達8-9萬輛/天。
如今,從北京到上海,已有多座過江大橋,僅南京市就有四座,還有兩條隧道,可南京長江大橋通行流量還是有增無減。
“發展太快了!”羅儉感慨,“大橋建成之初,是南京最高建築,站在大橋上,能望見半座城。橋北岸那時還沒開發,都是大片農田,現在兩岸高樓林立,大橋已隐匿在高樓之間了。”
大橋重新開通後,也會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向遊客重新開放。事實上,大橋建成以來,一直就像一扇“窗口”,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國建設的成就。
南京橋工段統計數據顯示,大橋封閉維修前,接待外賓、港澳台僑胞近20萬人次,國内遊客超百萬人次。建成至今,已有7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15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代表團參觀過大橋。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