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惠州文脈》4月4日版面圖
策劃統籌/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骁鵬
編者按
昔日,疍民嬉笑怒罵皆由歌出。如今,漁歌登上舞台唱響時代新聲。
今天,大型音樂劇《漁家》在惠州文化藝術中心拉開帷幕。近兩小時的演繹,淋漓盡緻地展現傳唱千年的漁歌之美。
這不禁引發了人們對于漁歌的好奇。惠東漁歌,始于宋代,傳唱千年。早在20世紀,惠東漁歌已逐漸走出沿海小漁村,走向廣闊的藝術舞台。1956年,“漁歌藝術團”受到周總理的接見,成為一段佳話;2008年,“惠東漁歌”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如今,以惠東漁歌為素材的文藝作品叠出,文化影響深遠……(李海婵)
漁家婚嫁唱漁歌
文/林立 林慧文
圖/惠東縣文化館供
民間自己創作并且世代相傳、用自己方言演唱的歌謂之“民歌”。在惠州,“惠州話民歌”“客家山歌”和“惠東漁歌”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成為文化符号。
其中,惠東漁歌是惠州這三大民歌中的佼佼者,有着悠久的曆史傳承、多姿的藝術風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出色的粵東海疍民俗文化的活化石風格,成為惠州非物質文化遺産寶庫中最珍貴的一顆璀璨明珠。
村民圍坐熱鬧對歌 周勝金 攝
始于宋代并形成規模
惠東漁歌又稱“鮜船歌”或“城歌”,是惠州地域東部沿海“福佬”漁民(也稱“海疍”)的民歌,屬淺海漁歌,是我國東部沿海漁民民歌中具有獨特風格的漁歌種類,自古流傳。
劉桂儒著的《惠東風語》指出,惠東漁歌“主要在沿海漁村日常的織網、擺渡、操持家務中,或是節慶、祭祀、婚嫁等特别場合裡流傳。出海時,漁夫唱《出海歌》,以歌引航,以歌鼓勁;織網時漁婦吟《織網歌》,以歌解悶,抒發情感;遇到風雨交加的時刻,漁婦們面對大海,唱《思君歌》,祈求親人平安歸來……”。
這種古老的福佬漁歌,由于最早在惠東縣平海古鎮發現,且漁歌在這一帶的流傳和普及程度,在惠州東部沿海一帶的漁歌中最具代表性,所以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将平海、港口、巽寮、大亞灣一帶風格、旋律相近的“福佬”疍家漁歌,統稱為“惠東漁歌”。
那麼,惠東漁歌始于何時?新編《惠東縣志》記錄為“始于宋代”,這是有一定根據的。例如,史學界就有不少專家認為,中國古代比較著名的五次民族大遷徙,與福佬民系的形成有着直接因果關系。具體來說就是唐代的第二次大遷徙,“對客家民系的形成影響是比較大的,但它與閩海系即福佬民系的形成關系更大(謝重光《客家源流新探》)”。
特别是自南宋以後,閩南人大批成闆塊狀地移民到粵東的韓江流域、榕江流域和練江流域,由此大緻形成了今天“福佬”的分布格局。惠州作為福佬民系的後遷徙地,因地理因素成為後到者。
同時,惠東漁歌是七聲音調旋律,其中有明顯的戲劇元素,浸潤着惠州東部沿海所流行的西秦戲、正字戲、白字戲等的地方風格。中國古典音樂的五聲音調,即著名的“宮”“商”“角”“徽”“羽”,用當代常使用的簡譜表示即“1”“2”“3”“5”“6”,與七聲音調(即當代最常用的“1”“2”“3”“4”“5”“6”“7”)相比,後者更接近現代音樂。所以,惠東漁歌雖源自域外,卻是經過明、清以及近現代惠州文化風格改造的地方民歌。
漁歌成為漁民生活的一部分
近三十種調式較罕見
民俗在異地流傳,會受到當地多種文化元素的影響,産生變異,惠東漁歌也不例外。相比于其他東部淺海漁歌,惠東漁歌顯示出獨有的沿海風格,在多種文化形态共存的惠州脫穎而出,成為最主要的民歌之一。
惠東漁歌出自惠東漁民之口,主要是唱出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真切感情,叙述漁民生活的艱辛,詠歎命運的悲歡離合。歌詞深入淺出,通過叙事、叙人、叙物、叙情來表達人與人的情感,語言淳樸、修辭簡練,源于生活,均為漁民對自身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傳統曲目中,以《鬥歌》流傳範圍最廣。此曲目描述的是打魚豐收的場景,把大海中各種魚類名稱編成歌詞,采用對唱形式,一問一答,既有豐富的海洋知識,又富有情調。其餘傳統曲目還有如《娶新娘》《織網歌》《漁家四季春》等,内容大都反映了漁民的風俗習慣、漁業生産、漁民海上生活等真實的生活狀态以及表達漁民對海洋的情感、對生活的态度。可以說,漁歌就是漁區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
在表現形式上,惠東漁歌是嶺南所有民歌中,旋律變化最大、調種最多的一種民歌類别。惠東漁歌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歌詞的多種結構和變化的轉換形式,如“七言四句”式,或雜以三字句、五字句,或上下句一呼一應,或以“賦、比、興”手法,輔以隐喻、諧音的變化等;二是調式變化多樣,或4/4拍子轉入2/4拍子又轉入3/4拍子等,目前已發現有賢弟調、妹仔調、阿阿香調、阮介嬷調、唉喲調、啊啊央調、哎哎調、咦唉唉調、嬷喂調、阿嗳嗳嗳調、唉唉唉喲調、哪呀調、無尾的哪調等近30種調式,這在國内其他民歌類中很罕見。
漁民随心而歌
地方戲曲音樂和廟堂音樂韻味濃厚
“福佬”海疍在惠州沿海生産生活所形成的文化底蘊,廣東沿海區域的文化風氣和民俗特性,都為惠東漁歌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讓其展現出鮮明的藝術風格。
經分析,惠東漁歌有着以下鮮明的風格特征:
惠東漁歌沒有高亢嘶叫,但富有抒情性和詠歎性,婉轉而帶淡淡憂傷。其詠歎性的音調接近語言,無需很大的起伏。節奏平穩而舒展,好像是在劃船擺渡,又好似馳騁于遼闊的海疆,深情和悠揚,穩健紮實。惠東漁歌的抒情性和詠歎性風格,展示了惠東“福佬”疍民對生活和大自然的深沉感受,也深深地表達了坦然的生活态度。
惠東漁歌的旋律一般平緩富于節奏,具有很強的唱頌性風格,讓人感到有很強烈的廟堂音樂成分。這實質上與整個福佬民系的文化信仰、民俗習慣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福佬民系,尤其是福佬漁民,其所處的環境相對其他民系更為惡劣:當男人們為生計頂風出海,命懸一線時,那些抱着嬰孩、織着漁網的女人,則渴望着神靈的保護。因此,福佬民系信奉神靈的程度之深,相對而言要大于其他民系。正因為如此,福佬民系,特别是福佬海疍對神靈特有的崇拜,使漁歌的廟堂音樂分量陡然加重。
不少專家認為,惠東漁歌最具色彩的藝術風格,就是它與生俱來的戲曲性風格。作為一種民歌,戲曲性風格浸潤其間的是較為少見的。惠東漁歌的戲曲性表現風格,其表現形式是戲曲形式的拖腔與行腔中結構的變化。如“啦打啼嘟啼”調,拖腔與闆腔相配,與戲曲中的闆腔變化如出一轍。許多調式中,往往不是單一的4/4拍子,在4/4、2/4、3/4等拍子中變化遊離,如“阿阿香調”的《聽着 歌應蔺來》,短短兩段,每段7個小節的歌,就有3種拍子變化,聽來戲味十足,這是惠東漁歌戲劇性風格的一大魅力。這種風格特性,完全是惠東沿海的福佬漁民熱衷于傳統戲劇的民俗民風所造成。
大量田野調查發現,惠州東部漁歌流行的區域,正是民間戲曲相當流行的區域,盛行的主要有西秦戲、正字戲、白字戲等。一年大凡農閑或重大節慶,往往搭台唱戲,數日大戲連台,百姓老小阖家随劇情同台同唱,已成為這些海疍們最重要的文化慶典,一直延續至當代。漁歌文化與戲曲文化之間的交融和互補,在漁民傳唱漁歌的過程中得到了完善和發展,這就是惠東漁歌戲曲風格的文化根源。
惠東漁歌被改編創作成衆多文藝演出精品
【文脈鍊接】
外國畫家作品《疍家女》引發關注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海婵
日前,廣東省博物館年度重磅展覽《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适》落下帷幕。值得一提的是,一幅大約作于1852年的《疍家女》,引得人們駐足觀看。
在《疍家女》畫中,漁女頭戴鬥笠,面帶微笑,臉頰绯紅,看起來柔美大方、恬靜樸實、體态勻稱,充滿天然美。
畫作《疍家女》 潘玮倩 攝
據悉,此畫藏于香港藝術館。作者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年)是19世紀在中國華南沿海居住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英國畫家,也是将英國學院派繪畫引入中國的第一人。他根據特殊的地理環境,創造出具有獨特中國情調的“錢納利風”,被譽為英國遠東最後一位浪漫主義藝術家。
記者查閱相關的資料發現,錢納利特别關注疍家女,經常邀請她們作為模特,這也是錢納利畫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中國女性。
這一現象也折射出,近現代以來,疍家人在中國的對外交往、中西貿易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尤其是疍家女們,會為外國商船領航,或接載商旅船員來往,見多識廣,能裡能外,因此在族内一般地位較高。
【文脈漫談】
漁歌,真實生活的優美旋律
文/苗理潔
平海港口漁村的許多漁民,都會唱漁歌。那些與風浪搏擊的漁民們,追逐魚群時是那樣齊心協力、全神貫注,然而,當歇下來的時候,他們就會朝着大海喊上幾嗓子:“啊哩啰咧,啊哩啰!海藍藍,水悠悠,聲聲漁歌唱艇頭,日暮青山秀……”
往往一人唱罷,又有人接上:“船上桅杆硬啊直咧,阿弟一身豪氣嗳金不換。撐得起遠航的風帆,經得起壓頂的考驗,親夠了太陽,曬出個黑臉,踩慣了波濤,練就了鬥膽。嘿,嘿,嘿,漁家壯漢哦嘿!出海歸來魚滿倉!”歌罷,大夥哈哈大笑。說來也奇,漁歌就是解乏的神器。
不要以為漁歌隻為打魚男人所鐘愛,在家的女子悠悠唱着的旋律更加醉人。聽着她們一邊織網一邊唱歌,那梭子跟随漁歌上下左右越發靈動地穿行:“南海水來(哦)波(阿裡)連(阿裡)波,(阿裡)漁家姑娘(咧)愛唱歌”。
這是漁歌中的哦哦香調,女子們唱來尤其溫婉動聽。
從遙遠年代積累和沉澱的平海漁歌,每個調有其獨特的音韻。過去,漁民都是在方寸之地的瓯船(凹型小艇)上作業和生活,瓯船就是他們的全部。漁歌是他們生活情感的宣洩,是代代漁民的生存縮影。
在平海,漁民唱漁歌猶如“天上下雨地下流”那樣的合理又合情。男人出海唱漁歌,女子在家唱漁歌,甚至哄寶寶睡覺也唱漁歌,漁歌融入漁民的日常生活,成為慰藉他們精神世界的食糧。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民間稱之為“龍擡頭”的日子,平海港口漁村的漁歌演唱會在古老的祠堂如期舉行。燈火通明的祠堂,男女老少魚貫湧入,擠得祠堂水洩不通。樂師就位,民樂齊全,上台演唱漁歌的演員清一色是女性。她們當中,有少年時就到北京演唱、曾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的蘇德妹。還有唱漁歌的老藝人蘇容妹、李十七、徐初三、郭細蘭、蘇段等人。她們穿着漁家女别具韻味的盛裝,一展亮麗的歌喉:“天藍藍啊咧,海藍藍啊咧,晨光灑滿金沙灘啰喂,海鷗長啊哩翅戲浪啊哩花,漁啊哩歌陣啊哩陣海灣啊咧。”
她們身後站着女兒,還有孫女,年輕的一代用新的方式接力傳承古老的漁歌。她們無比虔誠、無比深情的歌聲在祠堂回蕩:“南海水面(哦)映(啊喲)霞光,海風陣陣(哩)掀起浪。站在船頭(哦)深(啊喲)拉網,漁家世代(哩)向海洋……”
唱歌的人相信,她們的歌聲會傳送給祠堂的祖先聽,會傳送給海龍王聽,會随海風傳到很遠很遠……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光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