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看過《水浒傳》的朋友,都會對裡面的一個情節感到好奇,就是梁山好漢中的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具有很快的行動速度,專門負責梁山勢力的打探消息,為山寨立下功勞無數,号稱日行八百裡,在送信、趕路的時候,他隻需将“甲馬”往腿上一綁,就能跑得比現在馬拉松運動員都要快都要遠,比很多騎兵都迅速,有詩贊雲:
“面闊唇方神眼突,瘦長清秀人材,皂紗巾畔翠花開。黃旗書令字,紅串映宣牌。健足欲追千裡馬,羅衫常惹塵埃,神行太保術奇哉。程途八百裡,朝去暮還來。頭巾側一根雉尾,束腰下四顆銅鈴。黃羅衫子晃金明,飄帶繡裙相稱。兜小襪麻鞋嫩白,壓腿護膝深青。旗标令字号神行,百裡登時取應。”
那麼這個所謂的“甲馬”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為啥能讓人跑得那麼快?真有那麼神奇嗎?
首先這裡所謂的“甲馬”其實是甲兵和馬匹的統稱,但卻不是實際存在的東西,據《清稗類鈔·物品類》記載,甲馬也叫“紙馬”,是一種畫有神像、用于祭神的紙,起源自唐朝,是手繪在紙上的彩色神像,因其上面所畫的神像大多披甲騎馬,所以這種祭祀用的紙便被稱之為甲馬,清代虞兆隆在《天香樓偶得》一書中記述道:
“俗于紙上畫神佛像,塗以紅黃采色而祭賽之,畢即焚化,謂之甲馬。以此紙為神佛之所憑依,似乎馬也。”
在著名的宋代圖畫《清明上河圖》上,便畫有一家臨街的紙馬鋪,門前豎着“王家紙馬”的牌子,顯然紙馬在宋代很常見。
而随着社會的前進,甲馬紙祭祀文化不斷發展,變得更類似道符,慢慢的甲馬紙上所畫的形象并非都是披甲騎馬的神仙人物了,甚至上面未必有馬。比如現存的清代甲馬中,就以鐘馗、魁星、送子觀音等居多,這些甲馬紙上幾乎都沒有馬,一般隻有畫趙公元帥的甲馬紙上有馬。
古代人相信這種畫有神明形象的甲馬紙具有種種神秘的力量,用處多種多樣,可用于請神、驅鬼、添财、增壽等作用,比如當家人生病不好的時候,一些人家就會燒甲馬來祈求神靈保佑。
而戴宗所用的甲馬就是這種類似于符箓、道符的東西,一種印有彩色神像的紙或者說神行符,按照《水浒傳》中的描述,當碰到需要外出之時,戴宗就會根據事情的輕重急緩來選擇甲馬的數量,一般戴宗若是在腿上綁兩個甲馬,便能日行五百裡,而若是綁上四個甲馬,就能輕松日行八百裡,甚至還能帶人一起飛,堪稱居家旅行殺人越貨的必用之物:
“原來這戴院長有一等驚人的道術,但出路時,赍書飛報緊急軍情事,把兩個甲馬拴在兩隻腿上,作起神行法來,一日能行五百裡。把四個甲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裡。因此人都稱做神行太保戴宗。”
“過了一夜,次日早起,打火吃了早飯,收拾動身。楊林便問道:‘兄長使神行法走路,小弟如何走得上?隻怕同行不得。’戴宗笑道:‘我的神行法也帶得人同走。我把兩個甲馬拴在你腿上,作起法來,也和我一般走得快,要行便行,要住便住。不然,你如何趕得我走!’楊林道:‘隻恐小弟是凡胎濁骨的人,比不得兄長神體。’戴宗道:‘不妨。是我的這法,諸人都帶得,作用了時,和我一般行。隻是我自吃素,并無妨礙。’當時取兩個甲馬,替楊林縛在腿上。戴宗也隻縛了兩個。作用了神行法,吹口氣在上面,兩個輕輕地走了去,要緊要慢,都随着戴宗行。兩個于路閑說些江湖上的事。雖隻見緩緩而行,正不知走了多少路。”
但是光在腿上綁好甲馬并不能直接提高戴宗的行動速度,隻有在使用者催動神行法後,與鬼神力量相聯系後,甲馬才具有神行的效果,為此戴宗還不能吃葷,有忌口:
“戴宗收了甲馬,兩個緩緩而行,到晚就投村店歇了。楊林置酒請戴宗。戴宗道:“我使神行法,不敢食葷。”兩個隻買些素飯相待,結義為兄弟。”
很多人說,《水浒傳》中的甲馬是施耐庵先生從民間習俗、甲馬本身的功用和道教符咒文化中吸取靈感和元素,創造出來的一種奇思妙想的小說設定,來豐滿戴宗健步如飛、日行八百的人物形象。
但有意思的是,中國曆史上會用甲馬趕路的并非隻有戴宗一個,在本世紀初發現的“敦煌寫卷”上,考古學家們也發現了有關于甲馬的記載,上面載有一種名為“足底升雲法”的神行法,其中便涉及到了甲馬:
“用甲馬兩個,上用朱砂寫“白雲上升”四字,飛符二道,祭六甲壇下。腳踏“魁罡”二字,左手雷印,右手鶴訣,取東方氣一口,念《鶴羽乘雲咒》七遍,焚符兩道,四十九日畢。卻遠行,先将甲馬栓在兩足,結印作用,随即白雲騰架而起,欲止,開訣解甲馬而落地矣。”
另外我們也可以在《中國符咒大觀》找到甲馬的記錄,觀察後還可以發現,所謂的甲馬圖中還暗含“北鬥七星符”和“六丁六甲符”,有着“奉真武大帝之令,役使六丁六甲”之意,并且戴宗在用完甲馬之後,就“解下甲馬,取數陌金紙燒送了”的做法,也是非常明顯的道教手法。
而且《金史》中也有相關記載,說金将烏谷與突合補入川陝征宋,吳玠的吳家軍屬步兵,善于山地戰,金兵不勝其苦。突合補一時性起,準備命令軍士下馬接戰。烏谷制止說:“聞宋人有妖術,畫馬縛于足下,疾甚奔馬,我軍豈可步戰?”
很顯然,關于甲馬的功用和使用方式,絕非施耐庵的自我妄造,最起碼在宋朝時,便已經有了這種關于甲馬神行的迷信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