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隻得留滞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匮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饑餓地獄中"掙紮,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着戰禍之苦。
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隻得留滞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匮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饑餓地獄中"掙紮,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着戰禍之苦。
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