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國内能繁母牛數量的不斷下降,以及牛肉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用于育肥的牛犢供需關系變得緊張起來,價格更是瘋狂上漲,逼得不少以單純育肥為主的養牛戶不得不轉型進行自繁自育。大家平時的認知中自繁自育養殖周期較長、擴群速度較慢,不過也有人提出養牛“三年五個頭”理論,即一頭母牛通過三年的時間就可以發展到五頭牛。
養牛“三年五個頭”可行嗎?
在理論上養牛“三年五個頭”完全可行,養牛戶購進成年母牛或青年母牛,并在購進後2個月内進行配種,配種後9.5個月左右獲得第一頭牛犢,母牛在生産後2~3個月内發情并配種成功,過9.5個月左右獲得第二頭牛犢,母牛依舊在生産後2~3個月内發情并配種成功,再過9.5個月左右獲得第三頭牛犢,一頭母牛三年左右的時間便可以獲得三頭牛犢。如果第一頭牛犢為母犢的情況下,差不多在母牛獲得第二頭牛犢時候便可以進入初配階段,配種成功會在母牛第三胎同期階段産下一頭牛犢。這樣算下來一頭母牛、三頭牛犢和一頭牛犢産的牛犢,三年的時間一頭母牛正好可以變成五頭牛。
養牛如何才能擴大規模?1、選擇青年母牛
經産成年母牛真正産犢好、奶水好、母性好、産後發情快、易配種的情況下,相信沒有幾個養牛戶舍得賣,即便賣也會以一個較高的價格賣,現在市場上的成年母牛多為别人淘汰掉的母牛,不僅價格高而且還容易存在生殖缺陷;育肥用的公牛犢價格瘋漲的情況下母牛犢同樣不便宜,而且買會後需要飼養較長一段時間才能配種。相比之下,還是選擇青年母牛更為劃算,第一從價格與大小來看最具性價比,第二青年母牛一般不會存在生殖缺陷,第三青年母牛可以快速進入發情配種期。
2、加強飼養管理
母牛一定要多喂青綠飼料、優質青幹草,并根據膘情和孕期合理補喂精料,使其保持一個适宜的膘情,且不會缺乏礦物質、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這樣才利于母牛的繁殖。母牛配種後一定要适當增加運動量和光照,避免難産或相關疾病的發生,進入預産期後需要加強巡圈,以便母牛生産時能夠及時助産。母牛産後及時飲喂紅糖麸皮湯,以補充營養和水分促進胎衣的排出,産後連用3天的抗菌藥物和連飲7天益母草水,以促進惡露排出防止感染發炎。母牛産後隻要不感染發炎,飼養管理得當的情況下一般2~3個月内便可以出現發情。
3、使用促排藥物
母牛産後無感染發炎,且膘情适宜的情況下,超過3個月不發情便可以使用促排藥物,例如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前列醇素等均可。
4、以育肥養母牛
養牛自繁自育一般三年内并沒有穩定的效益産出,因此必須想辦法獲得後續的發展資金和生活資金才可以。建議一般農村養牛戶初期以10~20頭母牛開始養起,與此同時還可以養一部分育肥牛,将育肥牛獲得效益用于發展自繁自育。或者初期把養牛當做副業來做,例如承包一些土地邊種地邊養牛、附近找一個時間上相對自由的工作等,等牛群達到一定規模且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得效益時,再由副業轉為主業。
你認為養牛“三年五個頭”可行嗎?如何才能擴大規模?
,